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战役大败后,哲学家费希特在《告德意志民族书》中提出教育领先理念,主张通过教育革新来复兴德意志民族,恢复民族的创造精神。

1808年,洪堡德被任命为国民教育署长,在短短18个月内,他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改革。在初等教育方面,减少宗教神学课,增加实用学科,实行直观教学,改进师范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严格挑选教师,削减古典学科的内容,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把着眼点放在高深的专门知识的研讨和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上,使德国的大学成为哲学、科学和学术的中心。在他任期间确定的教育发展方向,历经1世纪之久,除去极少量的修改之外,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对欧美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德国不仅激发了新一代的爱国精神和进取精神,而且也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中受惠。1870年,德国由谷物输出国一跃成为机械输出国,获得了“机械之国”的称号。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德国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强国。

-摘编自任钟印、周采《论教育在近代各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发展的原因。
2023-07-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图分别为1500~1900年欧洲和印度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变化情况。造成欧洲与印度数据变化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统计学》

A.生产方式的变革B.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C.文化程度的差异D.自然经济对工业文明的抵制
3 . 1886年5月,美国芝加哥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不久,工人为维持秩序组织的纠察队遭到警察的枪击,工人集会主题由此转向抗议暴力执法,然而换来的却是警方的疯狂射击和大规模的逮捕;7名工人领袖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被判处死刑。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工人放弃了和平斗争B.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
C.阶级矛盾尖锐和激化D.司法独立于政府之外
4 . 在蒸汽机发明后,产生了热力学。而在研究热力学理论时,人们又萌发了研制内燃机的设想,最终发明出效能更高的动力机器——内燃机。据此可知,内燃机的发明(       )
A.源于科学理论的推动B.主要依靠工人经验和实践
C.是科学家探索的结果D.使人类摆脱了自然的限制
5 . 1865年,德国雪茄工人协会成立,这是德国第一个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工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工会已经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工人组织。1914年,仅德国自由工会就有会员250万人。这表明(     
A.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B.代议制民主在德国不断完善
C.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力量D.欧洲工人运动中心转向德国
6 . 到19世纪末,世界经济体分成了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国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的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则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呈现出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     
A.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D.世界各国间的依赖程度加深
7 . 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由此可见(     
A.基础应用研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B.科学技术与企业生产已紧密联系
C.工业企业成为科学技术创新主力D.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兴起
8 . 有学者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看作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摘编自【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0时代”“2.0时代”“3.0时代”之中任选一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9 . 恩格斯在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曾说:“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传播,并且在工业中加以利用”,不仅“生产力将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清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恩格斯在此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几乎在主要欧美国家同时发生B.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C.各国因条件不同进程各具特色D.逐步出现技术进步的制度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形成三次现代化高潮:英国工业革命触发了第一次高潮,并在大西洋两岸形成现代化的始发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第二次高潮,它使欧洲核心地区迅速卷入现代化,并且向其他地区强劲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真正的全球性浪潮,世界一切地区几乎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现代化潮流。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延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西方人认为世界就像一部“自动扶梯”:各国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按照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历史和文化,每个社会都被简化为在本质上与西方相同的社会。显而易见,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

——摘编自[英]马丁雅克《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准》


围绕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路径”为题,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认识。(要求: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