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历经沧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6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1865年由英商佛南于创办耶松船厂于上海虹口。……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摘自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

材料二   如图为1913、1919年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材料三   (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


(1)上海发昌机器厂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利铔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2019-12-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三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为之。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12号,1912年2月10日

材料四下表为中国1957~1960年轻工业、重工业与农业发展情况表

时间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1)材料一、二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在中国古代促进其发展的有利因素

(2)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期(1912年—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2017-08-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3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1914年7月的二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平均每年开设新式企业近40家,资本总额近1000万元。……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四年半中,新设工矿企业即377家,资本总额约11832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

——史全生《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

材料二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

材料三 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面粉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宣怀,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宣传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定,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中消费观念转变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30更新 | 627次组卷 | 10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全国卷统编版,12+3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经济的某些破坏,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主要出现在缫丝、棉纺、煤矿、船舶修造等业。在民族工业产生时期,地主和官僚的投资占一半左右,买办投资亦占颇大比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0~1911

30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

13000

75

1625

材料三   这些新兴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的商人阶层和劳动阶层,这些人不同于旧式的不关心政治的商赏和农民,而是对中国在帝国主义压抑下的困境很敏感,并且决心保卫国家利益。从1907年至1917年,这些阶层中至少有一千万人接受了近代教育,被灌输以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者的决心,要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混乱的双重苦难中“救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3-02-2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60年中国再度战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一些较具前瞻的清廷大员意识到西方的挑战乃无可逃避之事实,中国如要生存就必须有所改变。他们引用著名学者魏源提出的那句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在60年代初发起了一场所谓的“自强运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设立了同文馆,并按照西洋模式设置了一些由军工产业支撑的军械所和造船厂。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摘自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以张謇创业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自强运动”是指哪一运动。其中哪一航运企业的开办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创办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2023-04-2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和1942年我国西北地区工厂、资本和工人总数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材料二   1937~1940年的厂矿内迁是中国工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截至19406月底,据工矿调整处的数字。迁入大后方的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约12万吨,各种技工12164人,虽然当时内迁西北的厂矿无论从数量和设备上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给西北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还填补了西北的一些经济空白,带动和刺激了西北经济的发展,为西北工业充注了新鲜血液,成为西北开发的生力军。厂矿内迁这一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空前的经济大移动,拉开了西北开发的序幕。

——摘编自王广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工业建设政策与绩效》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随即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机车车辆工业,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达21810公里。“一五”计划时期,全面改造旧中国铁路落后面貌,同时将新线建设放在西南、西北地区……1991年,国家启动高铁科研攻关计划,2005年制定通过《中长期铁赐网规则》,明确了建设目标,强化了高铁建设“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自主制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投入运营。中国高铁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大步走向海外,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大方向,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此状况的成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建设对新中国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