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单位:千元)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较大的定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工业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2021-12-1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物理班)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关于中美贸易史的部分重大事件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侵华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
1946年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缔约此方之国民有在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职业的权利,以及采勘和开发矿产资源、租赁和保有土地的权利;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
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改革法”扩大总统推动国际自由贸易的谈判权限并根据国际经贸形势变化,采取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措施。其中的“301条款”是美国政府针对损害美国贸易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外国政府的行为、政策和做法进行调查、报复和制裁的手段
1991年美国首次依据“301条款”对中国知识产权发起调查据调查结果,美国对中国28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次年双方达成协议,关税税率饭复。)
2018年美国宣布对华270亿美元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特朗普政府宣布在美东部时间7月6日0时开始对中国价值340亿美元产品征收关税的计划(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表示,中方已经“做好准备”予以回击)

材料二   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趋势图


——以上材料摘编自洪俊杰、杨志浩《从历史看中美贸易摩擦》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近代各国列强侵华的过程中其在华经济地位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1974年美国“贸易改革法”出台的历史背景;指出中美建交以来的双边贸易基本趋势,并据此评析中美双边贸易关系。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0月马应彪的上海先施公司在南京路正式营业,“先施”源于《中庸》的“先施以诚”,其英文名称“Sincere”,意为诚挚、不掺假。先施公司以“创始不二价,统办全球货”为经营方针,学习西洋百货业,在中国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先施还每年举办让价促销,让顾客们感到“不二价”绝非僵硬。

材料二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部分)。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

1933—1934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施公司的经营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先施公司创办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指出扫除这些障碍的关键是什么。
2019-05-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年下学期第一次联考(5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东部沿海浴江地区的工厂、学校、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迁移。这场大西迁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材料一 1933年,约30万件的故宫文物由北平运往上海。1936年12月,变从上海迁转南京。1937年8月,故宫文物事令分三路紧急西迁,经过期北、湖南、河南、陕西、广西等省,辗转万里,于1939年先后到达贵州、四川,并安善保存到抗战胜利。

——摘编自段勇《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

材料二 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1938年2月,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穿越崇山峻岭,行程3500里,迁往昆明。学校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间,西南联大关毕业了3882名学生,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

——摘编自宫炳成《略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高校的内迁》

材料三 2.平春。随着国民政府的西机,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入宜昌,向四川搬迁的各种大型设备,军工物资、文物等也先后运到宜昌,等候换载入川。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惟有走长江。更为严峻的是,自10月下旬起,长江上游只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可供较大轮船航行。在这紧要关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调集公司的资金、船只和人员,在短短40天内,运送了人员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之后,西南地区很快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摘编自晓真《中国抗战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文物迁移期间国内时局发生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大西迁以西南地区为目的地的理由,并归纳大西迁克服的主要困难。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大西迁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作坊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1)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短暂的春天”。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从春秋晚期到战国,出现了青铜刀布。铜铸币广泛流通,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黄金按重量使用,是称量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汉代时,汉武帝对钱币进行了改革,统一铸币权和全国统一使用五铼钱。621年,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两宋的货币,仍以铜钱铁钱兼用,白银亦渐受重视,同时产生了纸币。最早的纸币叫“交子”,起初在民间使用,由16住四川富商以信用担保作为货币流通。后因富商经营失败,交子无法兑现,改由官方办理。元代主要流通纸币,政府印行“中统元宝交钞”,纸币的发行权完全属于政府。明初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但受到统治者的限钢,正德年间受到官方认可’嘉靖以后普遍流通。清朝光绪年间,从英国买进压钱的机器,开始用机器钢模压钱,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用范铸钱的历史。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命。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美币l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摘编自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货币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币改革的目的。如何理解“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3)综上,归纳影响货币变化的因素。

7 .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材料二(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
1895—1900100450016.7750
1901—1911300560031510
1912—191960013000751625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编自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表 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摘要
北京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
(1912年11月)
南京国民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
(1930年11月)
口参酌中外工商习惯,速订商律,公司律。
口许民自由经营,并尽保护提倡之责。
口凡编辑中小学教科书,须提倡爱用国货的心理,以期普及。
口征求工商意见,厘订工商法规。
口斟酌工商现状,协谋改正关税,保护幼稚工业。
口创设中华国货展览会,以养成人民爱国货之习惯。


——摘编自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华商公司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段华商公司发展的外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的相似之处。
(3)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一中B、D两个时段华商公司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015-03-31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宁德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质检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子布,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曲线图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短暂春天”是什么时候?并回答之所以发展的原因。
(3)费正清教授称黄金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你认为呢?
2021-03-11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2020-06-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