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8 道试题
1 . 截止到1940年,从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各大城市向西南、西北各省内迁的民营工厂达445家。按行业来分,机械工业共182家,占40.90%;纺织工业94家,占21.1%,化学工业60家,占13.5%,文教用品工业37家,占8.3%,电器工业24家,占5.4%,内迁技工人数达12182人,包括机械修造、纺织、化工、电器制造等,其中以机械修造技工最多,占49.1%。这一现象
A.是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战略需要B.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C.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力量D.使中国的后方工业发展百废俱兴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重庆各类医院创设数量统计表

类别189219111912193719381945
教会医院4
军医院2
私人医院124
公立医院37
总计41513

——摘自秦春艳《近代重庆医院时空分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重庆医院创设数量呈现表中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3 . 川南是中国西南重要的井盐产区,由于提纯技术一直沿袭千年旧技,导致痹病肆虐。全面抗战爆发后,"川盐增产"政策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使痹病更加猖獗。但这一情况不久后得到改善,其主要原因是
A.千年旧技完成自我革新B.高校内迁带来技术支持
C.国民政府调整经济政策D.痹病群体产生了免疫力
4 . 1938年2月,国民政府贸易调整委员会改为贸易委员会,其工作重心由协助商人外销转为自行收购外销。抗战期间,贸易委员会收购并外销了大量农副产品。这些措施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B.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优化
C.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D.导致了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5 . 20世纪中国曾出现两次工业向西部内陆地区迁移的现象,一次在30年代中后期,一次是60年代后。这两次
A.都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B.都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
C.都推动合理工业布局的形成D.完全由政府主导向西迁移
6 . 1941年2月,国民政府将米面粉棉花棉布、煤炭、食盐、菜油等商品划定为日用重要物品,对“囤积居奇”作了明确的界定,并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些举措
A.导致了大后方物价迅速上涨B.意在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推动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D.适应了抗战艰苦阶段的需要
7 . 抗战爆发后,沿海沿江工业面临着遭敌摧毁和沦人敌手的危险。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工业内迁,在西南重新装配,投入生产。这一措施
A.为抗战积蓄了重要力量B.彻底地改变了工业布局
C.刺激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D.使得民族工业走出了低谷
8 . 下面是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B.官僚资本的壮大
C.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D.民营工业的发展
9 . 从1935年起,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钨、锑等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进行了全面统制;同时,从德国大量购进重工业机械设备,在四川、江西等省份筹建工矿企业25所。这些措施
A.增加了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改变了中国重工业薄弱的现状
C.壮大了官僚资本的经济实力
D.为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0 .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1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4.4%,占工人比例为7.3%;1942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5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78%,占工人比例为49%。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
D.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