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

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

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摘编自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1-05-2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摘编自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


上表为岳麓书社高中历史教材《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第二单元与第三单元目录,从中选取相互关联的两课,重新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选取的两课标题,写明论题,联系符合逻辑,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宋代,士庶服饰的儒雅化体现在服饰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头巾为例,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襕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191241日,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中国)始能与世界竞争。”惟其如此,辛亥革命后的改革社会风习之举,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具有不可以区区视之的意义。民国初年,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革的特点,并说明服饰变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4 . 家庭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竞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趋新者主张国人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后家庭组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家庭革命的特点,并对清末家庭革命做出简要的评价。
2021-02-0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婚姻观念在近代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子女的婚姻必须由家长决定,没有感情基础的男女被“父母之命”强行捆绑在一起,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近代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思想也传入了中国,大量介绍西方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婚姻制度的刊物出现,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传统婚姻的弊端,也纷纷将西方的婚姻观念引入中国。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兴办的企业和本民族资产阶级工厂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在自然经济解体后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工厂,不再一味依赖父母。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众多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允许女子提出离婚。女子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女性身份地位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提高。1930年民国政府颁布了《民法亲属编》中针对旧式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规定作出更正,制定一些旨在保护妇女权益的规定。

——摘编自任燕《浅谈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迁及原因》

材料二   1950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的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我的生活我主宰”,60年,女性的脚步何其匆匆。但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女性心中始终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信念——渴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摘编自《60年中国婚姻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女性对婚姻自由追求的认识。
2021-05-17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2020-08-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跪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它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与此相道应,“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仍然流行。

——摘编自薄海玲《浅谈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材料二   下面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的礼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礼仪制度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所述礼制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1-06-1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社会生活是一面镜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千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材料三   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生活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给予材料三漫画以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0-07-2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宣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10 . 清末民初的上海茶馆,是一幅绝妙的风俗画,真实细致地描绘出了近代前期上海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海人饮茶风习由来已久。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茶馆应运而生。咸丰末同治初,繁华的南京路上出现了上海第一家大茶馆。从此,各个热闹市区大茶馆纷纷出现。按地域来分,有广式、苏式、本地式等。其中广式即广东茶馆,它的出现是因为清末民初时在上海的广东人较多。近代上海茶馆发展迅速,据宣统元年(1909年)的不完全统计,当时上海共有茶楼64家,到了民国八年(1919年),短短的十年间便增至164家。此外,尚有许多极其简陋的小茶馆,叫“老虎灶”,为一般劳苦群众暂坐歇脚、解渴消乏之处,遍布在市区各个地方。

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把茶馆当作好去处。许多商人把茶馆当作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天清早,布、粮、糖、钱等各业商人都约定俗成地到某一特定茶楼,边喝茶,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价还价,一笔笔生意便在茶馆中谈成。茶馆中各类人杂处,各呈其态。茶客们无所不谈,因此,这里是各种消息的“台风眼”。

——摘编自倪群《近代上海的茶馆》


(1)编写一幕发生在宣统元年至民国八年某一阶段上海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上海茶馆发展的原因。
2021-01-16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