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清末民初的上海茶馆,是一幅绝妙的风俗画,真实细致地描绘出了近代前期上海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海人饮茶风习由来已久。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茶馆应运而生。咸丰末同治初,繁华的南京路上出现了上海第一家大茶馆。从此,各个热闹市区大茶馆纷纷出现。按地域来分,有广式、苏式、本地式等。其中广式即广东茶馆,它的出现是因为清末民初时在上海的广东人较多。近代上海茶馆发展迅速,据宣统元年(1909年)的不完全统计,当时上海共有茶楼64家,到了民国八年(1919年),短短的十年间便增至164家。此外,尚有许多极其简陋的小茶馆,叫“老虎灶”,为一般劳苦群众暂坐歇脚、解渴消乏之处,遍布在市区各个地方。

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把茶馆当作好去处。许多商人把茶馆当作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天清早,布、粮、糖、钱等各业商人都约定俗成地到某一特定茶楼,边喝茶,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价还价,一笔笔生意便在茶馆中谈成。茶馆中各类人杂处,各呈其态。茶客们无所不谈,因此,这里是各种消息的“台风眼”。

——摘编自倪群《近代上海的茶馆》


(1)编写一幕发生在宣统元年至民国八年某一阶段上海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上海茶馆发展的原因。
2021-01-16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中餐西餐
传统四合院欧化四合院等
马车、轿子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020-06-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商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

1927年,可口可乐进入上海市场,与著名的屈臣氏汽水公司合资生产。1930年,屈臣氏公司请上海广告画家设计了一幅“请饮可口可乐”的月份牌广告画,画中人是著名演员阮玲玉。借助阮玲玉的人气,可口可乐开始进入市民阶层,销量与日俱增,成为了一种流行饮料。到1933年,可口可乐在上海的装瓶厂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乐汽水厂。到1948年,该厂产量超过100万箱,创下美国境外销售纪录。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退出中国市场。自此以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1978年12月,可口可乐公司与中粮总公司达成协议,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并销售。1979年1月,中美正式恢复邦交,首批瓶装可口可乐由香港发到北京。1981年4月份,可口可乐北京五里店厂正式投产,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吗?喝可口可乐就是卖国主义”;1982年,商业部通电全国,停止内销可口可乐。1986年,可口可乐第一支中国电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到201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建厂45家,系统员工总数超过45000人,其中99%为本地员工。1992年起,可口可乐中国不遗余力地通过奥运火炬接力,让更多中国人直接参与奥运。可口可乐是唯一一个全方位赞助中国举办特奥会、残奥会、奥送会、世博会、大运会、青奥会的企业。

——摘编自李杨《洞孔中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并简析1949年前该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提供了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案例,蕴含了诸多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1644年,清军入关,统治者用满族服饰来同化汉人。1929年,民国政府将旗袍定为国家礼服之一。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良,进入千家万户。30年代,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彰显“民国范”。1943年宋美龄访美期间,身穿一袭黑色缎面旗袍,言谈举止优雅大方,被推选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旗袍为赢得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年后,旗袍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2011年,旗袍手工制作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女性的象征。

——摘编自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旗袍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旗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休闲活动五花八门,一些人去戏院、歌剧院、参加公众演讲和音乐会,参观展览或博物馆,观看板球或足球比赛,……许多工人养成了以酒馆、咖啡馆或其他类似的聚会场合为中心的生活。人们也开始追求知识,据北部博物馆记载:职工自己教授几何学,还有自己的诗人、生物学家等。在市中心出现了“绿地”,旨在提供娱乐活动场所和新鲜空气。

——摘编自舒小昀《从消费角度看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城市,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日益走向西化、多样化和现代化,呈现出中西杂糅、新旧并举、多元复杂、不平衡及城乡相互渗透交融等特点,鲜明地折射出近代社会变迁的历程和实践轨迹。比如,随着各种娱乐方式的广泛兴起和人们休闲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类新型娱乐场所相继涌现,彰显了多元现代的民众文化娱乐方式。

——摘编自扶小兰《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休闲活动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呈现多样化、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6 .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的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摘编自《女学报》

材料二有劝人不要缠足,还有女史张静娴,说缠足是害天理、害人伦、害国事、害人命,——把妇女缠足的弊,都道破了,真说的是,好得很。妹子从那儿起,这足总没好生缠他。

—摘编自《教育与女性》

材料三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

—摘编自《女子世界》(1907年7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气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气象的成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中的歌词,说明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理念。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初妇女的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8 . “断发易服”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些观点: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

材料二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裆裤为主。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社会提倡“剪发易服”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其社会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作者观点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为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运动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波农业金融、流畅农产送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共“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摘自陆仰渊、方庆秋《国民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以求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根据新约,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洋货的倾销,刺激国货的出口,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全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

材料三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北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目的与措施。
(2)材料二所提1928—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
2020-08-1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