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早。在鸦片战争前后“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购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这些追赶新潮的上海女性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追求新奇的潮流同样反映在男装方面。洋泾浜一隅,五方杂处,服色随时更易,商绅及其子弟、一般市民,乃至仆隶佣人中都不乏追踪时尚者。戴墨镜、口衔洋烟,无论晴雨都带把洋伞,成为官商士庶的特定时装,一时相习成风,恬不为怪。

——张敏《试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

——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会要》卷二十六“城廓”称:“东京车马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亿兆无穷。”……潘楼街一带“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伟,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娃交易,其中又按地区分别进行各类货物交易。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3卷)

材料二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注:“爱皮西地”即ABCD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开封集市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市”的变迁情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022-05-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3)以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例,简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2021-04-07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2020-08-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礼俗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礼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并且强调婚姻双方的门当户对。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清律允许男子婚后可娶多名妾室,却要求女子在丈夫死后,为丈夫守节一辈子,并且在夫妻关系离异问题上,男子始终占据主动权……。

——摘编自陈顾远.《中国婚姻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冲击,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婚礼俗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男女缔姻逐渐摆脱传统婚介形式的束缚,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带有现代婚姻色彩,甚至还有报刊广告征婚的创举。随着婚姻主权的转移,婚姻已不完全是两个家族的事,而是婚姻主体即当事人的事,因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缔结更多考虑的是婚姻对象的才情、品性、相貌等个人素质。其次在结婚礼俗出现了新的风尚,更加简朴快捷,仪式西洋化,还具备了婚姻的法律化效应。由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结婚年龄后延,女性在婚姻中有了一定自主权,既有自由结婚的权利,也有自由离婚的权利……。

——摘编自美国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婚姻礼俗形成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姻礼俗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 . 辫子与历史

材料一   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辫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陆文灿《流亡之孙公》

材料二   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

——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

材料三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儒辜鸿铭》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材料一中孙中山是何时剪辫子的,他为何要剪辫子?
(2)材料二中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何政治意图?
(3)基于上述材料,你是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具体要求:观点准确;史实与材料运用恰当;论证论述充分;组织表达叙述清楚。)
8 . 服饰变迁是中英两国近代化过程中都曾发生过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的城市特点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女装西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殷实的土壤。从晚清到民国,上海女界一直引领服饰变革的潮流,成为近代女子服饰变革舞台上的主角。民国以后,受西方风气熏染的都市女子日益增多,“摩登小姐”、“新妇女”成为时代美丽女性的代名词。

——据陈国灿《江南城镇通史晚清卷》等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进口印花棉布和随后本土生产的棉布,色彩更加丰富明快,英国人感受到“棉布比厚实的羊毛纺织品穿起来更加舒适”。18世纪上半叶,服饰的模仿非常普遍,同类型的服饰消费为服饰的大规模生产提供重要契机。成衣业的发展使得廉价的时尚服饰成为可能,时尚服饰的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到18世纪中叶,已经很难从服饰上判断一个人的出身。先前从未感知的市场力量进入部分有识之士的视野,经济学家的目光从如何扩大贸易顺差转向生产市场,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供应领域,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的增长,提倡自由放任。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旗袍为例,指出“女装西化现象”的表现,并说明上海“女装西化现象”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大众对于服饰的审美观念,并分析这种审美观念形成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租界内康庄如砥,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沪地教堂林立,规模宏大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2019-06-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上海是近代中国电力工业的发祥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2年,英商立德尔等招股筹银5万两,组建上海电气公司,并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创办了中国首家发电厂。7月26日试灯的亮灯盛况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充足的电力“不仅供应城市照明,而且为新兴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提供动力,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成为鼓舞中外资本在上海向近代工业投资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二 租界内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电灯,上海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有识之士对之赞赏,称之为“奇异的自来月”,咏诗加以称颂;而地方官吏却认为“电灯有患”,如有不测,将焚屋伤人无法可救,一度下令禁止租界里的华人使用电灯,并照会英国领事馆停用。……1897年秋,新任上海道台蔡钧与上海县令黄承暄决意效仿租界,拨银4000两,创设南市电灯厂,从英商沪北怡和洋行租来一套发电机,仿照租界的办法,用洋松木制成电杆,沿着新辟的外马路(今中山南路)树起30盏路灯。

1936年,上海的城市人口已逾300万,跃居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国际性大都市。此时,上海的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到全国总容量的45.5%。每至入夜,上海滩灯火通明,恰似诗中所描绘的“水晶帘映宝灯明,海上移来不夜城。”“不夜城”随之成为了上海的又一代名词。

——以上材料摘编自《上海档案》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特点并分析其传入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