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普通民众的衣料基本是和丝绸无缘的,他们大多穿着麻布和皮革。棉花在唐代从印度传入,宋元时期棉花在长江中下游普遍种植。元朝黄道婆借鉴海南岛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在松江府乌泥泾镇传授改进后的棉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术,之后松江府各地的棉纺织业很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棉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使柔软亲肤保暖的棉布成为广大普通民众的衣服布料,纺织棉布也成为中国农村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黄时鉴 《中国历代史话》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摆脱旧习、剪辫易服、向西方学习,成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人们争相抢购洋货洋装,西服所用布料羊毛呢绒也成为畅销商品,在这个风潮中,民族工业加大毛纺织业的投入,毛纺织业得到快速发展,毛呢制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但在很多传统节日和场合,丝绸和棉布制作的长袍马褂及传统裙装还是主要服饰,一些赶时髦的青年还穿着最流行的化纤材料服装招摇过市。民国的民众服饰属于古今结合中外并存的状态。

——摘编自勾爱玲《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众服饰面料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民众服饰面料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2-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615日的《申报》载:“上海各租界内,街道整齐,廊檐洁净。一切秽物亵衣,无许暴露。尘土拉杂,无许堆积。偶有遗弃秽杂等物,责成长夫巡视收拾。……街面偶有缺陷、泥泞之处,即登时督石工为之修理;炎天常有燥土飞尘之患,则当时设水车为浇洒;虑积水之淹没也,则遍处有水沟以流其恶;虑积秽之熏蒸也,则清晨纵粪担以出其垢。”

材料二   同治十一年925日的《申报》载:“居民王阿保等10余人,违反工部局关于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的规定,挑着无盖粪桶过街,经巡捕劝阻不听,被拿送会审公廨。各被拘留一天。”同治十一年108日的《申报》载:“同年,一位广东籍人在美国公馆门口便溺,被巡捕拿送会审公廨,会审公廨以其情节严重,‘枷号三日,以示惩儆’。”

材料三   “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租界内外的中国居民最初以为电灯照明“将遭雷击”,一时“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上海道邵友濂甚至下令“查明中国商人点用者共有几家”,“按户知照,禁止电灯,以免不测”。寝久人们渐悟电灯的优越,遂争相使用电灯照明,“戏园、酒馆、烟室、茗寮,更无不皎洁当空,清光璀璨”。

材料四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明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新郎新娘则交换饰物、相对鞠躬、继谢证婚人、介绍人各三鞠躬,并行谒见主婚人及双方族人之礼;全体退席后,开茶点、筵宴。


(1)中国近代史中的“租界”,最早是哪国、通过什么条约中的什么特权获得的?中国最早的租界出现在哪座城市?
(2)阅读上述四则材料,概述租界对我国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3)简要评价租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1-09-1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6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2021-07-08更新 | 4302次组卷 | 27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关于“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35日《临时政府公报》29

材料二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摘编自李玉刚著《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

材料三   自袁为总统,野有饿殍,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1915年《讨袁宣言》

材料四   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二: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6 .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7 . 通过解读历史典例宏观理解人类文明进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大战对欧洲人的扰乱无与伦比,因为它紧接着“进步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而来。物质繁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热情信仰使许多人相信,他们正在走向稳定、富足的文明时期。然而,1918年之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了。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

示例现象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的城市”。
评述上海工作与娱乐生活的快节奏反映了上海工业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地小城虽有新式通讯工具但生活节奏很慢,体现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


(1)“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交换”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战争推动欧洲文明进程的主要表现。
(3)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2019-06-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和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部中国语言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语言接触与交流的互动史。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吸收的外来词呈现出不同的语源与特征。

材料   秦汉时期,流传下来较早的外来词语,如骆驼、胡瓜、葡萄、石榴等,以日常事物为主。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大量外来词语的佛教词汇传入中国,如阿弥陀佛、和尚、菩萨、瑜伽、因果、世界等。此外,还有西域植物、药物等,如苹果、橄榄、菠菜、甘草等。明末清初,在外来语中科技词汇占绝大多数,有130多种,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医学、地理、军事、政治等。如几何、地球、经度、仪器、对数、椭圆、面积、三角、机器、哲学、经济学、逻辑学等。

鸦片战争后,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医药、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外来词,其数量和速度都前所未有。如公司、新闻、国会、贸易、铁路、法律、托拉斯、法西斯、来复枪、安培、卡通、华尔兹、酒吧、乌托邦、咖啡、星期、文凭、尼古丁、布尔什维克、苏维埃、纳粹等。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汉语中随处可见来自日语的汉字词以及从日语回流来的汉语词。如:干部、俱乐部、取缔、引渡、警察、财阀、特务、议院等。研究指出:“日语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很大,是现代汉语词汇中外来词的主要来源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78年前,除一些来自俄语的外来词外,基本没有更多的外来引进,如康拜因、喀秋莎、拖拉机等。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与娱乐的高速发展,中国又涌现出大量的外来词,包括越来越多的借形词。如艾滋病、托福、比萨、的士、迪斯科、霹雳舞、欧佩克、嬉皮士、卡拉OK、WTO等。

—摘编自史有为《汉语外来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大量外来词进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以来外来词呈现的主要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3)有人认为,近年来外来词的大量涌入“伤害”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018-09-2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

—1930年1月7日《盛京时报》

请回答:

(1)材料对改行阳历持何态度?

(2)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民间仍然使用旧历(农历)的合理性。

2018-09-1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部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