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2021·湖北·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
展品
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2021-10-07更新 | 2807次组卷 | 17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广东专用)
2021·辽宁·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2021-09-27更新 | 2856次组卷 | 26卷引用:专题04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一)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近代上海“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这说明
A.外洋钟表彻底取代了传统的计时工具
B.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通行时间
C.新式交通工具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沟通
4 .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中华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这反映出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2021-07-14更新 | 81次组卷 | 8卷引用: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5 . 下图是清代广州画家关联昌19世纪中后期所作系列画之一。该画作采用水粉颜料,以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为主要特征,形象的表达了中国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据此可知

图 《中国人的一生:就学》
A.中国传统文人画不断发展B.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
C.该绘画是中西合璧的产物D.传统水墨画注重形神兼备
2021-07-08更新 | 438次组卷 | 6卷引用:选必3第四单元测试卷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6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2021-07-08更新 | 4158次组卷 | 27卷引用:倒计时5天-2024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诞生于上海租界中的近代先进的公用设施,例如电灯在华人区“初设仅有路灯,继即行栈、铺面、茶酒戏馆,以及住屋无不用之”。自来水起初供外国人使用,后来华人居民也可用上“激浊扬清,人皆称便”的洁净自来水。这一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是
A.近代工业的发展B.近代西方的影响
C.政治运动的影响D.社会思想的解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2021-06-06更新 | 527次组卷 | 27卷引用: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世纪初,在《申报》登载的各式广告中,宣传传统“砖木结构”的低层房屋广告被“钢石”结构 的高楼大厦取代;传统的马车、独轮车广告被轮船、火车、西式马车和黄包车取代。这反映出 当时中国

A.传统媒介的不断衰落B.广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提升
C.城市化水平有所提升D.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