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以铁路建设为先导开启工业并实现了工业化。德国的铁路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全面建设阶段和高潮阶段。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政府一方面为参与铁路建设的企业颁发兴建许可证,鼓励私人投资,并制定相关法律,为私人或公司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贷款以及直接投资等形式,大力推行铁路国有化建设。1871年德国统一后,市场扩大,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将新发明运用到铁路建设上,并对原来旧有的铁路线进行电气化改造。19世纪80年代,德国拥有的铁路线长度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刘娜《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政府在铁路建设中的作用》

材料二   传统交通工具靠人力、畜力等自然力,效能低下并具有等级制色彩。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后,西方近代机械交通工具开始传入,中国的交通近代化也由此起步。新交通工具出现,在给人们带来出行方式的变化的同时也给他们心灵带来巨大震撼,使他们逐渐消除了对外来器物的抵触心理而乐于接受实用又实惠的新器物,并随之对外来新技术、新制造增进了了解和认识。……直到清末民初,像上海、天津等大商业城市已经基本完成了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在北京、汉口及各地省会等大中城市,则形成以新式工具为主、以传统工具为辅的并行结构。大城市周边以至边远城镇及广大乡村,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呈阶梯性递减,边远乡村则仍然以传统交通工具为主。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德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并概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2021-03-12更新 | 384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25年至1835年年底,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随着“铁路热”的升温,国内所需铁矿量巨大。此外,同期英国国内煤产量的50%用于冶铁工业。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依靠铁路运输,邮局送达的信件从1839年的7600万件增长到1870年的86300万件。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为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内地交通也日渐进步。有很多乡僻士商,未出门之前对西学新说不明所以,因而思想保守,眼界封闭,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自从有了轮船,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商贾贩运往返其间视以为常,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如上海轮船通航后,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建设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和1942年我国西北地区工厂、资本和工人总数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材料二   1937~1940年的厂矿内迁是中国工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截至19406月底,据工矿调整处的数字。迁入大后方的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约12万吨,各种技工12164人,虽然当时内迁西北的厂矿无论从数量和设备上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给西北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还填补了西北的一些经济空白,带动和刺激了西北经济的发展,为西北工业充注了新鲜血液,成为西北开发的生力军。厂矿内迁这一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空前的经济大移动,拉开了西北开发的序幕。

——摘编自王广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工业建设政策与绩效》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随即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机车车辆工业,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达21810公里。“一五”计划时期,全面改造旧中国铁路落后面貌,同时将新线建设放在西南、西北地区……1991年,国家启动高铁科研攻关计划,2005年制定通过《中长期铁赐网规则》,明确了建设目标,强化了高铁建设“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自主制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投入运营。中国高铁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大步走向海外,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大方向,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此状况的成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建设对新中国发展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成渝铁路,原为清末倡议修建的川汉铁路成都至重庆段,因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而引发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民国成主后,成渝铁路的建设被搁置了二十年。1932 年,前四川督军周道刚和善后督办刘湘再度倡修,但因军阀混战,经费难济未成。1936年,国民政府通过国内集资和国外贷款在局部地段开工,后又因抗战爆发而停建。1947 年,国民政府将成渝铁路收归国有,施工点多在重庆至内江段,工程时停时续,直到四川解放时仍寸轨未铺。

——摘编自《四川省志·交通志》

材料二       1950 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酪的计划。成渝铁路从1950年6月15日开工。到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历时两年,实现了四川人民四十多年的夙愿。按照邓小平尊重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西南铁路工程局留用了旧铁路工程机构中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并让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为了节约成本,对解放前已建成的路基、桥班、桥洞等尽量利用,所需建材尽量使用沿线所产石料。铁路修建过程中,前后共计投入军工28 646人,失业工人18981人,民工70177人。还有很多农民不计报酬,自带干粮,自备工具,支援铁路建设。129 万根枕木,也是沿线群众在极短时间内备齐并送达工地的。

——摘编自俞荣新《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国成渝铁路修建缓慢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修建成渝铁路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2-01-0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专家联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铁路处在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在1913年成立的铁路会计统一委员会的努力下,从1915年我国开始有了正确的铁路会计与统计制度;铁路的联运从1913年开始尝试,在最好的时候实现了九路联运。北洋政府时期的修建里程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较少,但北洋政府时期的铁路建设也处在不断地进步之中。争取中国铁路的自主权,一直是中国近代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奋斗目标。从已成各路来看,外人、外资控制的铁路里程,晚清时期为12856.56千米,北洋政府时期为1629.41千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5753.44千米,从平均里程来看,晚清时期为166.96千米,北洋政府时期为101.84千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为273.97千米。从未成各路来看,外人、外资试图控制的铁路,晚清时期有11条,北洋政府时期有19条,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只有6条。

——摘编自朱从兵《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铁路之数量分析》

材料二   近代英国铁路运输始于19世纪30年代。英国国内铁路网的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大体完成。1887年铁路总长度达到27198千米,1900年增长到30056千米,1913年又增加到32632千米。英国铁路建设最快的年代是1848-1870年那20来年。那时期铁路通车里程增加了将近2倍,已达到21821千米。在国外的铁路投资方面,英国居于领先的优势地位。1909年,英国对外国铁路的投资不低于17亿英镑,折合85亿美元。这些投资带来的利润约为8300万英镑,折合41500万美元。在1890-1913年期间,“英国靠自己的殖民地,把‘自己的’铁路网增加了10万千米,比德国增加的多3倍”到1914年为止,英国对外投资总额达到40亿英镑,折合约2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铁路投资。

——摘编自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铁路建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铁路建设与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铁路建设的异同,并说明近代英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2-03-2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考文科综合实战猜题卷(全国卷)历史试题
6 . 有一种交通工具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汽笛声,有一种力量它被视为国家工业强大的标志,这就是铁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1916年是美国铁路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凸显了铁路运输的巨大优势,同时,政府通过赠予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铁路发展。美国大陆铁路里程由1861年的3万英里增长到1916年的254万英里,铁路成为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1916年,美国铁路货运量占整个交通运输周转量的份额达到77%,而客运周转量则达到98%。

——摘编自孟祥春《美国铁路的历史沿革与管制变迁》

材料二   建国初的铁路建设促使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联成一体,深度互融,进而维护和增强了国家的政治稳定;铁路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脉搏”,在打破敌人封锁、开展城乡交流、攻坚克难的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凸显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使得战备需求下的军事运输能力得以提高,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国防事业;铁路国际联运业务的开辟,打破了我国在政治上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融,强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人民铁路事业的积极发展,彻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姜尧《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的铁路建设研究》

材料三   在铁路出现之前,各城市有自己的时间,按照各自的经度确定。但在铁路形成网络,列车四通八达之后,时间的标准化就十分必要了。今天的美国人,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时区是铁路需要保持准确计时的产物……虽然很多早期的乘客是为了做生意而乘火车,但铁路公司很快就高兴地发现,休闲旅游能带来巨大的新市场。可以说铁路使得休闲大众化并把它变成大生意。

——摘编自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铁路改变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6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美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所学指出历史上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以来铁路发展的认识。
2022-05-3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早年在日本、欧美等地就学和从事革命活动,产生了“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的思想。一个国家没有交通,或交通不便,“与国家之活动,不便甚矣,人不活动,则为废人;国不活动,则为废国”。“政府借债大半为解散军队,倘有铁道,则交通便利,可将内地之车队输于边疆。”交通“使人民交接日密,祛除省见,消弭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进而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他认为,铁路是“今日文明富强之利器”,铁道建设关系到“民国之生死存亡”。

——摘编自郭正秋《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述评》

材料二   中国铁路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高速铁路、重载运输、高原铁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中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67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高原铁路技术创造世界一流水平。同年81日,中国第一条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运营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截至201210月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铁总里程达到7735公里,里程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将铁道建设上升到“民国之生死存亡”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
8 . 交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传统交通工具靠人力、畜力等自然力,效能低下并具有等级制色彩。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后,西方近代机械交通工具开始传入,中国的交通近代化也由此起步。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   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到1911年,全国铁路近1万公里。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在中国发展起来。190835日,上海第一条   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清末民初,像上海、天津等大商业城市已经基本完成了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在北京、汉口及各地省会等大中城市,则形成以新式工具为主、以传统工具为辅的并行交通结构。大城市周边以至边远城镇及广大乡村,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呈阶梯性递减,边远乡村则仍然以传统交通工具为主。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材料二

时间新中国的交通成就(部分)
1950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
1956中国制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厂
1957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69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公里,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1981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1982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1988中国建成大陆第一条   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
2008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018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19北京大兴机场正式通航
2020中国高速公路里程、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近代前期交通发展的特点。
(2)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对新中国的交通成就进行解读。
2022-02-08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民众要求收回利权,发展民族物流业的呼声日益高涨。关税谈判在辛亥后经过近20年的外交博弈基本实现了目标。商业发达须赖交通便利,方可振兴商务成为共识,民间商会团体及绅商们也积极抵制借外债筑路,从基层响应政府自主筹款修筑铁路的政策。如东北呼海铁路拟定官商合办章程和铁路章程,共筹资本约2000万元,1929年建成后既便利了周边地区粮食和商品的运输,更减少了商品被土匪抢掠的可能。为弥补铁路运输的局限,全国经济委员会不仅规划督造各省公路,还积极推进实施铁路与公路联运计划,到1935年底,共完成通车路线计有9000余公里。为提供必要的人员储备,各方还兴办了汽车机务人员训练所、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等。至抗战爆发前,经交通部、铁道部及轮船招商局的共同努力,全国基本出现了以铁路为基线,以国营招商局为协办主体的水陆联运网络

——摘编自熊辛格《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

(1)据材料,归纳近代民族物流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了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并统一了牟辙宽度;同时开通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唐朝驿道将近2.5万公里,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拓展了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为当时世界之最。

——据孙家驷编《道路概论》等

材料二1879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请求修筑铁路,顽固派以“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反对。经李鸿章多次斡旋,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但通车后不久朝廷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于是改用骡马拖曳。到1911年,全国铁路近1万公里,但90%受外国人控制。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在中国发展起来。到194612月,中国公路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能通行的只有一半左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1955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1953-1957),明确提出“发展运输业,特别是铁路的建设,使之适应于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居民对交通的需要”。到1957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9862公里,比1949年增长35.8%.公路通车里程为25.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了215.3%.海拔高、工程艰巨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也都相继通车。在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之间也修建了许多简易公路。1957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在水路运输方面,1957年全国内河航运里程已达14.4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长51.6%.

——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1957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交通建设相对迟滞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国初期交通建设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