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没有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没有根本改变苏联原有的社会制度D.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2 . 下表为苏联1953-1958年粮食总产量统计表。这说明当时苏联(     
A.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增长B.农业集体化取得明显成就
C.农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D.生产关系调整具有合理性
2021-07-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6月的“农业信贷法令”把信贷业务合并为土地银行、生产信贷、中级信贷和合作信贷等四类,并且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围。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米的减产。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把他们分配给各州救济机关;通过防洪工程划拨大批款项修建各州之间的公路,以及划拨大量资金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的办法。

——摘编自《美国经济史》

材料二   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82.526.955.6
195485.537.348.3
1955106.847.759.1
1956127.663.364.3
1957105.038.166.9
1958141.258.482.8

——据李明海等《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整理

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8年中苏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021-04-0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状况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82.526.955.6
195485.637.348.3
1955106.847.759.1
1956127.663.364.3
1957105.038.166.9
1958141.258.482.8
A.新经济改革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B.集体农庄规模扩大提高农业产量
C.政府政策调整引发粮食产量变化D.国营农场和农庄开始实行租赁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62年9月,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这一文章的发表
A.表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B.表明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
C.推动了苏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推动了赫鲁晓夫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
7 . 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如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8 . 1953年赫鲁晓夫指出:“1940年粮食收购量为22.25亿普特,面1953年仅为19.5亿普待,同时,由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和实际工资的提高,谷物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多。”这表明赫鲁晓夫
A.下放中央企业的管理权B.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C.将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D.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9 . 在2014年10月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国家历任领导人的民心指数统计中,勃列日涅夫排第3位,这里俄国人民应主要是肯定他的
A.推广玉米种植的改革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B.工业改革使苏联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匹敌
C.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一些冤案D.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10 . 从1913年到1950年,苏联工业发展增加了12倍,但是农业只提高了40%。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严重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这表明苏联
A.受两次科技革命影响较大B.斯大林模式阻碍经济发展
C.社会经济体制正亟待改革D.农业集体化超越了时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