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1 .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建设曾是苏联政府的重点工程,也是苏联拖拉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6年7月苏联决定兴建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厂的建设于1929年动工,之后仅用11个月就奇迹般的建成投产。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主要生产设备基本在国外制造,涉及约80家美国厂商。整套生产线在美国试装组建,然后拆卸运输到苏联,并由美国人和德国人完成组装。工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

1928年,苏联只有不到3万台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1932年苏联的拖拉机年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到1941年累计生产23万台拖拉机,占当时苏联拖拉机保有量一半以上。

——摘编自朱士岑《拖拉机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以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为代表的苏联拖拉机产业发展的认识。
2 . 据统计,苏联在1951—1960年新发明采用率的增长率为14.5%,1960—1970年降为3%,1971—1980降为1.8%总体而言,苏联在生产中运用一项新技术大约需要6—8年,而美国只需要两年。上述现象说明苏联
A.科技转化受制于体制因素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C.科学技术发展的严重落后D.经济发展受到冷战影响
3 .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苏联“布尔什维克的智慧”在发展经济问题上表现为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恢复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
C.采纳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D.依靠市场来调节经济发展
4 . 据统计,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这表明苏联
A.借助有利时机推进工业化B.基本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C.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理论D.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5 .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之昂贵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苏联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2021-10-25更新 | 380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线上检测历史试题
6 . 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7 . 下表反映了1924-1939年苏联人口阶级构成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苏联模式”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模式”或“道路”是现代化的执行方式,也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它能否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或“道路”与地域、文化背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位于不同地域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可能形成类同的“模式”。换句话说:地域框架内的文化与历史对现代化道路会起重要作用,可是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可能走上相似的发展道路。不同“道路”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没有哪一种“模式”是绝对正确或绝对的“好”,也没有哪一条“道路”放之四海而皆准。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现代化的模式或道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下图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该作品旨在
A.赞扬女子的劳动热情B.彰显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C.宣扬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D.肯定和维护农业集体化
10 . 苏俄(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关于这一探索过程,下列选项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政策特征
由于特定环境因素诱致,在体制和政策上凝结了列宁对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历史定位超前的一面。
它“重蹈俄国历史传统的老路”,打着保卫社会主义的旗号,极大地照搬并强化俄国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在计划与市场这一表层矛盾的背后是旧的意识形态和新的历史实践的冲突。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模式”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模式”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