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
2 . 斯大林指出,把国内矛盾看作要靠世界革命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对本国工人和农民革命力量的忽视,必然导致对革命前途的悲观失望。如果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迟迟不来,苏维埃政权岂不是只有在同农民的矛盾中“苟延残喘”或在等待世界革命中“连根腐烂”!斯大林意在
A.强调世界革命的紧迫性B.坚定实现现代化的信心
C.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D.缓和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工业化是以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并且就国内经济运行来看,基本上是市场调节,政府直接干预的较少。但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却发挥了如下两种重要作用:一是在国内通过立法和强制的手段,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通过武力向海外扩张和掠夺,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广大市场。没有上述两种政府的作用,英、法、德甚至美国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化和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摘编自严仲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美实现工业化的特点。
(2)材料二中苏联选择了怎样的工业化道路?结合所学指出其原因。
4 . 下表为1941~1945年苏联和德国各个武器门类产量方面的对比表。
武器门类 苏联 德国
飞机 102600架 76200架
机枪 1437900挺 1048500挺
步枪 11820500支 7845700支
坦克 92600辆 41500辆
迫击炮 350300门 68900门

表中数据的对比反映出(   )
A.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卓著B.德国战败是由双方的实力决定的
C.苏联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D.德国的经济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
2020-05-13更新 | 325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1932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新经济政策仍具较大影响力B.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C.经济建设存在着冒进的倾向D.斯大林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6 . “划分阶段”

1917——1955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苏俄 苏联)(对比:1917年的百分比)

年份 全部工业

其中

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 消费产品生产(第二部类)
1917

100

100

100

1921

44

35

49

1924

63

64

62

1925

102

99

104

1926

137

139

136

1927

155

157

154

1928

185

192

180

1929

222

247

206

1930

270

341

227

1931

326

439

256

1932

378

524

281

1933

394

555

295

1934

469

695

331

1935

575

880

388

1936

740

1152

487

1937

823

1250

561

1938

921

1405

623

1939

1068

1670

697

1940

1193

1918

747

1945

1094

2152

444

1946

913

1581

503

1947

1114

1933

610

1948

1405

2491

737

1949

1683

3123

798

1950

2066

3930

920

1951

2406

4586

1068

1952

2684

5144

1180

1953

3002

5738

1326

1954

3399

6512

1496

1955

3821

7471

162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7——1955年苏联(苏俄)经济发展划分阶段。对自己划分的阶段作相关分析陈述。
2020-05-10更新 | 22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7 . 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3)材料三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斯大林的主张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那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8 .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1)材料一中的公式在苏俄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这一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9 .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这揭示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成果
C.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D.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
10 . 下表是根据《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绘制的苏俄部分经济建设指标在世界和欧洲的排名表,对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D.1913~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