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1 .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2023-08-01更新 | 1768次组卷 | 13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明王朝推尊朱学胜过推尊《五经》、《四书》,其重要性盖过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早在明代开国之始,朱元璋提出制定“礼乐之制”,以孔孟之书为经典,以程朱注解为“规矩”诏立天下之学,钦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为科举经义考试标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重建儒家信仰任务完成B.朱子学说臻至顶峰
C.理学的政治化色彩明显D.学术领域宽松自由
2023-07-28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对于清代的乾嘉考据学,以往学者多认为它是“文字狱”导致的消极后果。后来也有学者提出通过考辨、诠释来评判前人的学术得失,发明原典大义,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方法。据此可知清代(       
A.考据学的产生具有学术背景B.统治者支持乾嘉学术的发展
C.乾嘉学派比较重视经世致用D.考据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先进
4 . 阳明心学盛行,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空疏已达极点,针对学风空疏,明末清初学者起而提倡“实学”。这反映了当时(     
A.市民文学兴起B.思辨哲学没落C.儒学地位动摇D.经世思潮产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这些主张(       
A.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2023-07-02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 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 不为孔孟独享,“道” 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       
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
7 . 南宋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明朝王阳明认为:“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矣。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由此可知,二者都(     
A.推崇格物致知B.提倡经世致用C.认为心即是理D.主张工商皆本
8 . “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秦汉400余年间,这二者互相推助,形成互补机制,并惠及此后2000年的中国历史。以下不属于古代文化整合的是(     
A.“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王阳明谈到儒佛道时,有个著名的“厅堂之喻”:譬之厅堂,三间共为一厅,儒者不知皆我所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间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与之,而已则自处其间,皆举一而废百也。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由此可见,王阳明主张(     
A.万物归理B.本心体悟C.会通三教D.知行合一
2023-04-0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汉书·韦贤传》载,韦贤精通儒家经典《诗经》,做官做到了丞相。他的小儿子继承父业,因通晓经学官至丞相。从此有了“遗子黄金满篇,不如一经”的谚语。这反映了当时(     
A.主流思想引领社会风气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知识分子地位大大提高D.科举制被人们普遍接受
2023-04-01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