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有学者研究指出,14世纪在欧洲广泛蔓延的黑死病导致大批通晓拉丁语的教士死亡,许多教会职位空缺,许多教堂空无一人,许多大学被迫关闭。教会新任命的大批教士,几乎是文盲且极度贪婪。这种状况
A.导致了欧洲近代教育体制的衰落B.摧毁了天主教会思想垄断地位
C.直接推动了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D.促进了传统思维和思想的革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苏格拉底教授学生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他首先问“欺骗”归于哪一类?学生答,归于非正义。苏格拉底问,将军在作战时欺骗了敌人呢?学生认为这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欺骗才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哄骗自己的孩子吃药,使孩子恢复健康呢?学生们陷入深思。苏格拉底的教学
A.更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发展了“人生而平等”的价值观念
C.强调个人感受易造成真理缺失
D.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 卢梭认为:“法律必须体现人民的普遍意志,由政治共同体集体制定,任何个人擅自发号施令的都绝不是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才能保证人民获得社会与道德的自由。”据此可知,卢梭
A.认为人民守法是法治的前提B.强调人民不能破坏社会契约
C.将人民主权论置于法治之上D.批判法律对个人意志的约束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但是古代中国却未能较西欧之先进入近代民族国家时代,而是在外力侵逼下不得已步入此一历程。

材料一近代民族国家区别于绝对主权国家的一个特征就是国民主权或人民主权,实行的是立宪民主制度。从西欧国家形态的演进历程来看,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上半叶,王权成为民族聚合的中心,民族的孕育与成长是与等级君主制或绝对君主制国家的成长与巩固相一致的,绝对专制主义为民族国家和世俗建构与认同权力体系开辟了通道。绝对主义国家在完成政治一体化后,越来越不能满足市民阶级的要求,市民阶级不仅要统一的市场和完整的主权,也要自由的社会和有保障的人权,绝对主义国家无法提供相应的合法化的法律制度框架,由此,把绝对主义国家改造成民族国家成为历史的必然过程。一般认为,从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70年代,英、法、德建立起第一批民族国家。

——《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3

材料二无论是封建化时期,还是绝对君主制时期,“家国”体制及其伦理规范一以贯之,成为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政治特征,也是政治统一性的重要体现。“家国”体制及其伦理规范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周天子及后来的专制君主的利益,为了应付“家…‘国”之间的内在矛盾,专制君主不断吸取前朝教训,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人民依附于某一个具体的家族式或家庭式的政权,“家国”的政治伦理从根本上排除了契约精神,民主与自治也就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立宪主义观念也就难以自发产生。这也就难怪当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竞出现北京的老百姓作壁上观,为侵华联军带路,“热心”建议联军从下水道进城又快又安全,甚至为侵华联军攻打紫禁城按扶登城云梯,这些在今天看来奇特的景象。

——夏引业《中华民族构建与认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国家观念产生的影响。
2020-03-30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考后强化历史试题(新课标Ⅲ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完美个体的追求通常就是“多才多艺”的个体。布克哈特这样描述道:“当这种对于最高的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坚强有力、丰富多彩并已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人文主义者强调发展个人的完整能力,并通过文学艺术等手段呈现完整的人的个性。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的泰斗费奇诺.....强调人要达到超越性的境界就必须从个体的感官感应入手。从自然中见精神从精神中升华个体的感性自然。

——摘编自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个体精神》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之“新”, 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按照胡适的观点,“民国六七年北京大学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郁达夫亦指出:“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思潮。即这种“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的思想表征。

——摘编自高力克《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个体精神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倡导个人主义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个人主义产生的相似原因。
2020-03-2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TOP20三月联考(全国II卷)文综历史试题
6 . 卢梭认为,政治自产生以来就具有不道德性。在谈到如何拯救这种堕落的政治时,他声称,社会契约这种器械并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出在操纵器械的手上。卢梭
A.强调社会契约并不能维护自由
B.否定人类政治社会形成的积极意义
C.主张用公民契约代替臣民契约
D.强调社会契约形成后必须保持稳定
2020-03-0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师联盟2019届高三押题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至18世纪,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打出“人权”这一鲜明旗帜,反对一切外在权威。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摧毁天主教权成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新的致权。他们在宗教、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对现实的黑暗和不公进行猛烈批判,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摘编自张帅《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主要代表思想家理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二者都对各自所处社会的封建文化进行激进批判,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理性精神的崇尚和革命导向作用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致的。然而,“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渴求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则为着改造自己身上的奴性而斗争,这种奴性源于家庭权成而不是神权专制。”中国的启蒙更是在外侮不断、列强侵略的情况下反对封建礼教为打破愚昧无知对人们的侵蚀而进行的被动性启蒙

——摘自王志红《中西启蒙运动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思想解放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法两国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020-03-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师联盟2019届高三押题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
8 . 1778年“美洲的牛顿”、政治家富兰克林与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社交集会上进行了热烈的拥抱,赢得了在场者的热烈掌声,两人的交谈在两国也产生了巨大反响。两人的会面实质上是
A.欧美两大洲文化人士的历史性会面
B.美国与法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C.法国理性精神与美国自由理念的融合
D.法国对美国联邦体制的大力支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把农耕看作对自然法则的臣服,认为人通过劳动可与自然及神的力量接触而不朽。随着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奴隶的普遍化,贬低劳动的观念产生,对手工业和商业的贬斥尤为明显。进入中世纪,劳动被视为上帝对人的惩罚,神学家们视劳动为人类抵御欲望诱惑、实现自我拯救的途径之一。至近代,思想家们开始深入思考劳动之于人的积极意义。如狄德罗指出劳动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卢梭认为在对小孩子的教育中增加一门手工艺课十分必要等。亚当·斯密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系统地阐释了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方式,人类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现自身的本质。——摘编自付长珍王成峰《从生产自身到发展自身

——西方劳动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受儒家思想影响,古代中国社会轻视劳动,劳动者地位低下,但同时又重民本,倡勤劳。新文化运动中“劳工神圣”思潮促进了人们对劳动者的重视,唯物史观及劳动价值论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劳动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和阶级划分,劳动光荣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初期,平均主的分配方式被破除,“勤劳致富”成为主流劳动价值观。

——摘编自田守雷《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劳动观念变迁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现代主流劳动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