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2 道试题
1 . 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米朗多拉1463-1494)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他在《论人的尊严》的演讲中说:人是世间的奇迹和宇宙的精华,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任何外在之物的制约。上帝不把人限制在固定的地方,不规定劳动形式,不用铁的必然法则来加以束缚,而给他以意志和行动的自由。你可以堕落成为野兽,也可以再生如神明。只有你能够靠着你自己的自由意志来生长和发展。你身上带有一个宇宙生命的萌芽。”

一一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1) 据材料归纳米朗多拉的思想主张,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   卢梭认为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法律保护一切守法者,惩办任何违法者,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国家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没有比法更高的权力。

一一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 根据材料概括卢梭的思想视点。这反映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何种趋势
材料三   在“西学东渐”潮流之前,16至18世纪,地球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即“东学西渐”。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 “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 “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这种情况下“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 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一一刘永佶(“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欧洲出现的东学西渐与近代前期中国出现的西学东渐现象的异同。
2018-01-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南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采用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国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地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诏曰:“倾狱多冤人,用刑深刻,联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地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古代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侧面考察》

材料二

到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也就是欧洲的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及基督教的兴起,赦免被作为“神权”与“王权”的象征。尤其是在12世纪,基督教中爱、罪、救赎的经典教义,直接影响到教会法对异端问题的处理,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理性的神权赦免制度,即上帝因为博爱,有权赦免那些有罪之人而正是这种神权赦免为世俗间的王权赦免奠定了理论基础。“君权神授”是封建社会中君主权力合法化的典型思想及理论,君主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行者,其一切权力都被认为是上帝授予的,其中就包括了赦免权。因此,君主有位于法律之上的宽恕他人的权力,即赦免一个被法律判罪之人的权力。也就是说,君主在代为行使上帝所有的赦免权。

——《特赦鉴照政治智慧》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赦免制度与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奉尧舜诸人,欲使社会返于黄金时代:道家主张破坏文化制度,成为无为之世,皆不适宜于时代之需要。墨家刻苦太甚,理想高而难行。后起之法家,则根据剧变之社会趋势,树立理想;更据现实,谋求社会之改革。自诸家势力消长而论,道家不谈政治,其徒渐少。墨家学说不合于强国之兼并政策,其徒为主义奋斗而死者亦众,渐不能与儒家抗衡。儒家常为统治者辩护,法家更积极主张扩张君权,二家易与国君接近。

——摘编自陈恭禄《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不同的希腊哲学家派别中,无论是苏格拉底或是他的后继者们,除了关心道德以外,都对人类的理智,例如知识论感兴趣。而同一时期大多数中国的哲学流派的思索,都集中于人类事务的社会政治层面上,其哲学趣味主要集中于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动物的人。这种哲学趣味绝对是“人文主义”的,其实应该说是“社会”的,因为其强调社会多于个人。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家学派主张建立的理想社会模式,并分析影响其“势力消长”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先哲和希腊先哲思想的异同。

2017-11-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查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期家庭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庭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这影响了东西方治国模式的不同。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

材料二近代以来,基督教的礼节和教仪对西方的礼仪有重大影响。马丁·路德认为信徒们可以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使西方人的宗教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启蒙运动使罗马教廷又遭重创,人们的宗教观念从此不再像以前那样神圣而庄严了。如果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本身还不能使新教徒彻底摆脱那些繁琐礼节影响的话,那么启蒙运动则深深地触动了人们信仰的灵魂,极大的简化了宗教仪式,井且也影响到传统的天主教徒。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基督徒更为世俗化、商业化。19、20世纪以来西方的宗教礼仪逐渐变得简单而自由化了。西方宗教仪式的变化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仪式的简化和自由也使基督教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统治逐渐松弛。

——摘编自高福迸《礼仪及西方礼仪:变迁与前景》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和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礼仪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017-06-01更新 | 324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5 . 历史研究的素材丰富多样,史料的选用应注意甄别其价值。

材料一文献史料的运用

汉代开始了儒家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过程,但在现实的庶民生活中其实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当时社会影响尚小。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烈女传》。在法律方面,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这么一个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妇女贞节观的演变趋势。结合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的演进历程,分析材料一中各时期妇女贞节观念演变的原因。

材料二图片史料的解读


拉斐尔(1483—1520)

(2)上图作品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的内涵。

材料三文学史料的研究

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3)材料三中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4)你如何看待绘画与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6 . 礼制和礼仪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别,礼制和礼仪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并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碰撞和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这影响了东西方治国模式的不同。
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的礼仪逐渐变得简单、随便而自由。基督教的礼节和教仪对西方的礼仪有重大影响。马丁·路德认为信徒们可以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须基督教原有的繁琐仪式,使西方人的宗教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启蒙运动使罗马教廷又遭重创,人们的宗教观念从此不再像以前那样神圣而庄严了。如果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本身还不能使新教徒彻底摆脱那些繁琐礼节影响的话,那么启蒙运动则深深地触动了人们信仰的灵魂,极大的简化了宗教仪式,并且也影响到传统的天主教徒。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基督徒更为世俗化、商业化。19、20世纪以来西方的宗教礼仪逐渐变得简单而自由化了。西方宗教仪式的变化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仪式的简化和自由也使基督教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统治逐渐松弛。

--编自高福进《礼仪及西方礼仪:变迁与前景》


材料三近代以前,中国无论是疆土的广袤,物产的丰盈,社会制度的昌明,经济水平的先进,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是周边其他民族难以相比的。于是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辐射圈,促进了东亚民族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君王使臣“慕中华而王歆化久矣”,“奉跽鼓舞(跪拜舞蹈),顺附如归,咸仰天而拜曰:何幸中国圣人之教沾及于我”,“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带冠还国”。这种情况,必然促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逐渐形成天朝大国、唯我独尊的心理。当时流行的华夷观念认为华与夷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华夏具有完备发达的礼义,而夷狄则没有礼义廉耻等观念。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俄等国,不断向清廷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873年2月同治帝亲政后,西方各国驻华公使以公使团的名义,再次强烈要求觐见清帝。清政府起初婉拒,后又以各国公使觐见须以三跪九叩之礼难之。经过三四个月之久的反复交涉,最后清廷终于同意外国公使可以不行三跪九叩之礼。

--摘编自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和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礼仪变迁的趋势,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3)以中国对外交往以及相关的礼仪变化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6-11-2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期中(一模)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法国王廷对戏剧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美学规范。18 世纪,狄德罗等知识分子又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拉入戏剧,同时清整了剧场观剧形式,一套高雅的戏剧美学和戏剧生活方式逐渐建立,……剧场不再是一个各阶层混杂, 民众自由表达情绪的集体狂欢场所, 而逐渐成为地位、财富与知识占有者们的专利。……戏剧与大众的距离逐步拉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大批文化界及戏剧界人士……面对戏剧脱离大众,被资产阶级垄断的状况,纷纷表示强烈不满。
——罗湉《民众戏剧之争——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戏剧普及运动》
材料二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既是近代戏曲自身发展的需求,包含先进知识分子启蒙新民思潮的因素,更是西方戏剧文学观念冲击的结果。……1900年代,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尽管对中国戏曲多有批判,但他们至少认为旧剧加以改良是可以作为启蒙新民之利器的。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则论调陡转,出现了废除戏曲的新青年派,并在舆论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马跃敏《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1)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戏剧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戏剧顶峰的原因。
(2)据材料一,指出17—20世纪初法国戏剧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趋势的形成原因。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青年派出现并在舆论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戏剧观。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文艺领域需要贯彻哪一方针?
2016-12-12更新 | 16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广东广州市高三高考前训练文综历史试卷
8 . 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不断的反思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名称
经济动力
中心国家
代表人物
主张
智者运动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古代雅典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艺复兴
A
意大利
但丁、莎士比亚
人文主义
宗教改革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德意志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启蒙运动
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
伏尔泰
天赋人权


(1)用表格的形式感知历史更清晰直观。在答题卡上写出表3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并请你为表3所示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材料二

材料三        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小范围内实行养老保险。
1955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退休待遇做了规定.经费完全来源于财政。
1978年,对国有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件、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
l984年起,先后实行了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改变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负担,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1998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05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入员参保并统一参保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后撒切尔政府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背景。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探讨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趋势。
材料四        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都能读出当代意义和当下启示。
台北市长柯文哲近期在接受美国《外交政策》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四个华语地区,被殖民越久的地方就越进步。他给出的排序是:“新加坡比香港好,香港比台湾好,台湾比中国大陆好”。
——摘自《环球时报》2015年2月2日《社评:为被殖民唱赞歌,台北市长柯文哲有些狂了》
(3)请结合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的史实,评论材料四中柯文哲的观点)
2016-12-12更新 | 2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乐山高三三调文综历史试卷
9 . 回首历史,可以发现追求政治民主和建立法治社会,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和人民的愿望。古今中外的法治思想和实践为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提供了借鉴。
材料一(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
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是……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一一《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2007年10月22日,在中共十七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规划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彰显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结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016-12-07更新 | 10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三11月月考历史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下列表格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作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作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作个人幸福的体现。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概括中国古代的幸福观突出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