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皇,反对教权的政府。

——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浪漫主义为人文精神增加了新内容。有关浪漫主义思潮的认识,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①引发了一些社会疾病;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药方;③回应了工业革命的恐怖。

——据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等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并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2)你赞成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2020-10-2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人文精神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摘编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精神的新生”?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3 . 14—16世纪,伴随着“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世界步入近代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整合。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材料三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四   启蒙运动提出了一整套有关人类事务的原则:人类是善良的.至少是可以完善提高的,他们可以通过教育变得更加完善,人的理性是获得真理的钥匙,而依赖盲目信仰或者拒绝容忍多样性的宗教是错误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三、四所述的三次运动的核心思想分别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三次运动产生的共同原因及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在谈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时,恐怕没有比“人和世界的发现”这句话说得更为精辟了。它是150年前由法国史学家米什莱首先提出来……在此卷(《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此言一出,立即传遍欧洲,成为赞誉文艺复兴最响亮的口号……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意义,也就可用“发现”两个字代表了。

——刘明翰等《欧洲文艺复兴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米什莱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提出的“人和世界的发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07-12更新 | 3206次组卷 | 2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稷下学宫和希腊的柏拉图学园美不同时出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74年,稷下学宫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齐国故都临淄,由齐国国君创办,存续150余年。临淄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都会城市之一,城中有冶铜、制钱、漆器、丝织等诸多手工业工场。而稷下学宫则成为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稷下诸子中,稷下黄老之“道”、孟子的“仁政”主张、荀子的“隆礼近法”思想等都是在实现哲学突破的同时,对新的治国理念和统一天下之术的探索与论辩。

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于大约公元前387年由柏拉图创办,是西方古代第一所大学,存续900余年。学园汇集了当时众多的学者在此从事学习或研究,学科设置主要以哲学思想的传授、研究为主,同时十分注重数学并扩展到其他学科,例如几何学、音乐、体育、天文学,以及生物科学中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园希望通过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座——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论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的不同办学特点,并简析二者的共同历史贡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的财富观念中,普遍认为社会个体的礼仪廉耻比追求财富更重要,求义舍利成了宋人的人生信条。但这种传统财富观受到一些质疑,北宋李靓认为:“人非利不生,竭为不可言!致者人之情,竭为不可言!”意思是说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不能压制人的这种正常的欲望,到南宋,逐渐形成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派的功利主义义利观。陈亮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应该得到承认,“人生不能无疑,有欲不能不争”,指出仁、义、礼、智、信是“五贼”,是阻碍个人发家致富的绊脚石,必须破除它,叶适进一步主张“以义和利,不以义抑利”,最终浙东事功学派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之间的较量中以失败而告终,理学的显学地位进一步加强。

——摘自袁冬梅 《从宋人的财富观论宋朝的民贫问题》

材树二   中世纪的伦理道德把守贫视为美德,把人们获取时富视为罪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财富观上出现重大变化。布拉丘利尼在《论爱财》中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希望获得财富是人们从事一切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人们如果要具备和发挥美德,就必须拥有财富,他写道:“一个人拥有的东西仅仅只能满足他一个人,能成为慈善家吗?”人文主义者们认为. 通过努力劳动获取财富有益于文明社会;如果每个人只满足于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财富,那么“城市中的一切光彩、美丽、装饰都会消失,再没有寺院、古迹和艺术....因此,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 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摘自欧阳萍《略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财富观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宋代财富观的新变化相比,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与卢梭两人在感情上的交恶有性格、兴趣上的原因,根源却在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并指出两人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

材料三: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卢梭


(1)材料一是哪位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这位思想家提出的著名学说的核心是什么?这一学说最早体现在中国的哪一部文件中?
(2)材料二、三表达了两位著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3)在欧洲历史上曾经掀起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请说出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怎样推动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需说出三次运动名称,否则不得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看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跶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