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如图分别是小说《红楼梦》和《范进中举》的插图,插图反映了(     
A.人们美好联想的艺术状态B.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观念
C.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2023-01-3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观天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在天文观测的过程中,注意到季节的规律性变化。古巴比伦人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60天,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及秋分。古埃及人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共12个月,每月30天。为了使太阳运行和尼罗河泛滥吻合,他们在第12月月末加上5天。在古印度,一年曾被划分成雨季、冬季、夏季,共12个月。中国商代的历法已经有平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古希腊人对古埃及的历法进行修正,在每4年后加上一天,从而产生了儒略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历史上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天气变化的过程并尝试预测天气。上古时期,人们用占卜预测气象,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气预报”。后来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人们反复总结形成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气象常识,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1856年,法国政府建立起气象观测网,并将观测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分析,绘制天气图,率先开始了天气预报业务。1950年代末,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显著提升。1973年,在英国成立了由30余个国家支持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它以.提供10天准确的全球中期天气预报和6个月的季节预报而闻名世界。

——摘编自夏洪星《漫谈天气预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天文观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类气象预测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而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

材料二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在捷克中医中心,预约的病人已经排到半年.以……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到50%。在俄罗斯,选择中医作为中国元素代表的比例更是高达75%。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已然形成……世界卫生大会于2019年首次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欧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3-01-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沛县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齐民要术•序》中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但在全书中却详细描述了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多样经营、市场售卖的相关内容。这说明该书作者(     
A.主张兼顾经济效益B.忽视粮食作物种植
C.重视生产技术优化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所示内容最能说明宋代(     

内容

利润

南宋时刻王禹偁《小畜集》308册,定价5贯省该书共432页,印刷成本共1396文足,利润是2454文足
象山县学刻林钺《汉隽》2册,定价600文足该书共162页,成本共260文足,利润是340文足
A.私学教育超越官学B.印刷技术的发展
C.民间刻书规模庞大D.书籍生产规范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摘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2023-01-14更新 | 49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预测卷(河北专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古代中国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者也。《说文系传》曰:“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而英国生理学家哈维于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这能够说明(     
A.前者重理论总结,后者重实用B.古代中国医学启发了近代西方医学
C.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实验验证D.前者重根治调理,后者针对表象救治
9 . 秦朝全面废除使用典型的青铜器文字大篆,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但在实际操作上,则大量使用简化的、书写更为便利和效率的隶书作为标准的公文文字。这反映出(     
A.汉字演变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秦统一后施行文化专制政策
C.官吏是文字改革的主导力量D.小篆以山东六国文字为基础
2023-01-12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所示为京剧形成过程示意图。京剧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京剧成为中国戏曲的集大成者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D.京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