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说服、论辩的技巧,早在荷马时代就萌芽的演说术,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得以进一步发展并走向繁荣。演说渗透到城邦各个角落,几乎无处不在。无论在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上,还是在市政广场、剧院等场所,到处都能听到演说者的精彩演说。在“智者”传授演说技能的影响下,雅典出现了一大批演说家,演说术由此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摘编自蒋保《试析雅典城邦演说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初的晚清中国被称为“演说造成的时代”。1902年《大公报》刊载的《论演说》指出,“今夫吾国士无智愚贤不肖,莫不以开沦民智为最亟之务矣”,“乃今欲奋其自力而为开沦之事,则三物尚焉:日译书、日刊报、日演说”。1904年,河北官绅谷钟秀等人援引日本通俗演说之例,奉准直隶学务处,设立茶话所,以推广通俗教育。随着各地练习演说会的涌现,苏州的演说会以“昌明政治之原理或敷陈列国之现势”为宗旨;演说地点多以戏园和茶馆等公共场合为主;演说涉及劝戒鸦片与缠足、列强欺凌、鼓励蚕桑与实业等方面。由此,一套拥有健强的体魄、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与强烈的国家意识等新国民观念慢慢开始在人们心中滋长。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雅典相比,近代中国演说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雅典演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演说造成的时代”出现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早年与沈葆桢、中年与李鸿章、晚年与袁世凯关系密切)用西方的“天赋人权",成功地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权力观和国家观,并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深刻命题。但严复的本意,只是以此说明自由和人性解放之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而不在于以此来颠覆现政权的统治。他解读了西方人权学说后立即转了个弯,说:“然则及今而弃吾君臣,可乎?曰:是大不可。何则?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主张先开议院,实行君民共治,大力开发民智、更新民德、培植民力,以此为过渡,最终"悉听其自由",臻至完全的民主体制。

——据《严复集》等整理

材料二   孙中山也从西方"天赋人权"理论寻求依据,来建立自己的"民权主义"学说。孙中山所解读的人权,重点不在于个体的自由,而在于作为平民对国家政权的"共有"。他认为,天赋人权,就是人民对政权有“共有”的权力。依靠“不良之政府”的改革,逐渐获取人权的想法,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谬想"。国人是具备享有民权的能力的,在实现民权的前提下,以“异常的速度”建设,“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

——摘编自许维勤《严复与孙中山思想之于中国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严复与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严复与孙中山思想同源却异流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甄和卢梭的平等思想折射出17、18 世纪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巨大差异。对旧的专制制度的反叛,同情人民的疾苦,追求社会平等是他们理论的相似之处。唐甄的思想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基础的政治改良,而卢梭的思想则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先锋。明清之际的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而欧洲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市民经济繁荣兴盛。唐甄仍然主张君主政体和官僚政治体制,以“人治”为主,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主权在民,依法治国。唐甄主张君民平等,庶民议政,但却从没有将主权交给人民的观念;而西方启蒙思想则强调“天赋人权”,要实现个人的自由、平等。因此,唐甄的平等思想是不彻底的、不完备的、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的。

——摘编自武霞、赵毅《唐甄与卢梭平等思想比较分析》

材料二   康有为既是政治家,又是维新思想的倡导者。因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他擅长运用传统文化去解释西方近代文化,如“公羊三世说”即是明证。康有为把“公羊三世”比附为君主、君民共主、民主三种制度,其实质在于肯定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向前进化的,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要灭亡,它将逐步变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再进化变为资产阶民主制度。“公羊三世说”不但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天不变”的观念,同时也否定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道亦不变”的理论教条,为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扫除了思想障碍。

——摘编自张婷婷《中国近代维新派启蒙思想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甄和卢梭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思想不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新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2023-01-0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

材料二:从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毛泽东事实上已经成为党的领导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在客观环境上为中共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和总结经验教训提供了条件。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1945年,刘少奇在党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且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项杰《中共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2022-12-2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学术界的国故整理运动影响深远。1923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提出科学只能创造物质文明,无法解决人生观问题。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就是西方物欲横流的结果。梁启超是张君劢的支持者,他肯定科学的作用,但不承认科学万能。同年11月,胡适提出中国还不曾享受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陈独秀对此问题另辟蹊径,强调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指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1935年,十位教授联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同年,胡适在《充分世界化和全盘西化》一文中把1929年《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

——摘编自关爱和《文化自信与中国现代学术百年》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文化自信增强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2023-03-2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众多知识青年所仰慕。毛泽东称他为“思想界的明星”。但是,到大革命后期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对陈独秀的批评日益激烈,把大革命的失败归咎于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术界对陈独秀的评价,基本内容都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受“文化热”的影响,人们重新审视和评价陈独秀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苏联解体后关于共产国际的档案开始陆续开放。从1997年开始,这套档案涉及中国大革命的部分被翻译并出版推动了对陈独秀的相关研究。200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官方史书放弃使用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传统说法。至此,从学界到官方,进而到民间,陈独秀的正面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

——摘编自张红《陈独秀评价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被誉为“思想界的明星”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官方和学术界对陈独秀评价变化的原因。
2023-03-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陈独秀有段十分沉痛的话,很能显示那时改革者的心理状态: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

——《新青年》文选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精华,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创新活力。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为此所付诸的实践活动并简要评价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科学继承”,围绕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3-03-2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艺术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材料二在欧洲列强步入海外殖民阶段时,中国也开始重视海洋。魏源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原则,改漕运为海运以发展海商,并通过建立新式海军而掌握海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大力发展海防和海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海洋机制的构建,仿照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而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吸收了西方“海权学说”的观点,阐明了控制海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的意义和商贸方面的战略价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构想,即对内收回海关主权,对外争夺太平洋海权,重视陆海统筹。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洋政策主要针对航运贸易和海军建设展开,如积极建造港口、疏通航道,整顿招商局,同时创办航海专科学校,培养中国船长人才,仿照美欧国家的建制,成立海军部等,国民政府这些举动旨在重建中华民国海军,力图发展海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洋发展之路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3-03-14更新 | 233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无论是保守的一面,还是进取的一面,都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在戊戌年前后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因此,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尽管相对于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的活跃时间较短,戊戌变法失败后,便逐渐从历史中淡去,但它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画出了浓重的一笔。

——摘自徐兴燕《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维新派思想存在“两面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共同主张并加以评价。
2023-03-0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古代医家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殷墟卜辞》中有针刺治病的卜辞2条,艾灸治病的卜辞5条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的外治理论,既是对前人零散外治经验的总结,更是成为后世如外科、骨伤等诸多专科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来源。唐代外治法的运用更加广泛,中医外治也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外治方达1200余首,外治法50多种,尤其在妇科、儿科疾病中使用了大量药物外治法。宋代随着印刷、造纸业的进步,医家著述开始大量增多;另外,由于医政改革,官方统一编写综合性著作,并对大量医籍系统地校订和整理,推动中医外治法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创新。明清时期,中医外治法不仅在中药外治方面有了更多的突破,同时伴随着体表手术的发展,还出现了适用于手术的外治器具。

——王鹏《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材料二:民国初期,经历了近代半个多世纪的耻辱之后,许多人认为只采用西方技术与政治制度是不会成功的,要让中国走向富强就必须在思想和观念上彻底西化。新文化的发起者陈独秀曾指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新文化运动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医。在当时的那种氛围下,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医自然被认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绊脚石。随着对西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西医借助近代科学技术,在临床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相对而言,中医则几乎徘徊不前。西医飞速发展,不断攻克医学难题,而中医却没表现出这类似的特质,这让人们对中医感到更加不满。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中医走向衰落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过程。

——郎栋《质疑,被边缘化到被否定———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外治法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代中医走向衰落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医发展的有利条件。
2023-03-01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