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隋唐是中国佛教最盛时期,早期南北朝的诸学派,经过综合及淘汰,逐渐发展成大乘八大宗派。宋以后,佛教在理论上再无重大发展,往往在禅净结合的层次上作信仰上的普及工作,佛教的高峰滑落,主要是因为
A.自身理论的粗糙
B.唯物思想发展的冲击
C.统治者的持续打压
D.儒学更新“以夏化夷”
2018-11-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沙门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其亲”,认为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妻子,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和国家得到好处。这反映了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学的发展遭遇社会危机
C.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D.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2017-12-01更新 | 397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西大学附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要反映了( )
A.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B.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6 . 唐朝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是把修齐治平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的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认为“理”在儒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生活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2016-11-27更新 | 216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