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指古代文化典籍)”。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

——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2019-03-13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佛教传入、道教创始之前,儒学就取得了独尊的社会地位。儒学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对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最初儒家学者对外来的佛学、民间的道教均持一种鄙夷、排斥的态度。但是,由于儒学亦有自己的局限,尤其是在宇宙观及心性论方面,均不及佛、道二教。加之汉代以来儒家经学的封闭、繁琐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相反,佛、道两教既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又能主动融汇儒家学说以获得传播、发展的条件。所以,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一些儒家士大夫兼习佛老之学的现象。隋唐以来,许多儒家士大夫们往往是既讲儒学,又出入释老。唐中叶以后的古文派柳宗元、韩愈、李翱为抵御佛教的影响,站在正统儒家的立场,倡导复兴儒学的运动。

——摘编自朱汉民《论宋学兴起的文化背景》

材料二 东汉魏晋以降,儒学第一次遭遇异域文化的重大挑战。宋人范育描述说:“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年,处士横议,异端间作,若浮屠、老子之书,天下共传,与六经并行。”以“分文析字,烦言琐辞”为务的汉学,显然不足以抵挡佛学的弥漫。于是,复兴原始儒学那种“包举宇内,囊括天下”的开放精神,便成为宋人的使命。

——摘编自范育《<正蒙>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复兴儒学探索中宋人为完成“包举字内,囊括天下”使命的举措。
2021-11-02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在汉初处于相对沉寂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儒学在汉初正处于初步复兴的阶段。汉初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儒者与现实之间的初步沟通成为正常现象。以“重儒尚道”的陆贾和“颇通诸家之书”的贾谊为代表的儒者,在摒弃儒学“好是古非今”“眩于名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亡秦之政的反思,呼吁儒学复归。他们还积极阐释“礼治”原则,分君臣上下,别父子六亲,逐渐完成了汉初儒学的转型,从而为武帝时期锻造成为新儒学奠定了学术思想基础。

——摘编自黄朴民《简论儒学在汉初的初步复兴》

材料二 北宋儒者顺应时代变迁,在批判佛道违背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同时,重视质朴实用的古文,开展古文运动。他们写出的文章有主旨内涵,针砭时弊,各抒己见,不再只注重辞藻的堆砌,其影响不仅涉及文学范围,也涉及政治思想范围。孟子辟异端的方法深刻地启示宋人,不能用单纯的粗暴的方式去毁坏庙宇或者捣毁佛像,而是应从根本上修正思想。孟子较前代相比,受到普遍关注,其著作学说被注释与解读。这种转型适应了社会历史潮流,实现了复兴儒学的目的,更强调务实精神,使儒学地位不断上升,对中国文化和精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裴晓冬《浅谈宋代儒学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儒学复兴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儒学转型的表现与影响。
2021-03-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能与欧洲启蒙思想“等量齐观”吗?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
2020-11-2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6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竟新生命。书院讲说,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2021-11-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材料二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第1,2卷


(3)依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4)综上,分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春秋繁露》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传说,说是王到一座寺庙游玩,见一房门紧闭,好奇之下不顾客僧苦劝,执意开门。结果大惊,原来房中有位圆寂的老和尚与王之面容极其相似,身后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中华读书网

材料四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宋明理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3)材料三中的传说是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为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5)据材料一、二、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018-03-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技能篇第2课非选择题解题技巧练习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你认为宋代文艺复兴与欧洲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2018-11-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卓越班)上学期第一次大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子文集》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朱熹“新儒学”的思想核心。结合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2)如何评价材料一的观点?
(3)材料二体现了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该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借鉴意义?
2018-10-30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通海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