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包容力以及生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淳煕二年(1175年),昌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在治学方法上的分歧,使之“会归于一”,特邀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等到江西信州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问题,史称“鹅湖之会”。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空疏,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朱、陆多次展开思想交锋、学术论辨而终未能“会归于一”,但这使整个理学思潮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展露出生命活力。

——根据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整理

材料二   (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

——摘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等

材料三   明清年间,古代中国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仍在原有轨道上奔驰。胸怀天下,讲究浩然之气的精英文化传承着先王之道夯实着民族根基。品味多样,寄情理于形式的大众文化刻画着世间百态丰富着历史记忆。

附:《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

时间观众群体思想内涵表达方式
清代士大夫阶级专制迷信思想深奥
重新编演(1956年)后普通大众实事求是通俗

——根据余英时谈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遗产》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朱陆”各自对对方治学方法的攻讦指出“鹅湖之会”中双方学说的分歧,概述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写出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昆曲兴于苏湖,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苏湖一带民众社会生活的面貌,以此展现昆曲兴起发展的时代。
(3)材料三提供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视角,请选择其一进行阐释:①精英文化,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予以说明;②大众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昆曲能够焕发新生的原因。
2021-05-18更新 | 274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选考)
2 . “道学”这个名词在哲学范围等同于“新儒家”。他接受了韩愈的道统说,认为一个道德上没有瑕疵的人,才有资格去治理国家。一个道德上有瑕疵的人,即令再有才干,也不会把国家治理完善。至于道德的内容和标准,则由道学家订立。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老子B.朱熹C.陆九渊D.黄宗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福建泉州的开元寺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曰:“此地古称佛国”,下联道:“满街皆是圣人”。据记载,此联是一位闽籍大儒所撰。对该“闽籍大儒”介绍正确的是
A.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B.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2021-05-09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有学者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该学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
A.“正君心”B.“心即理也”C.“为天地立心”D.“夫人者,天地之心”
2021-05-09更新 | 22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有史家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王安石)而止;经义,其业至元晦而遂。”文中“元晦”的“经义”
①是较重视形象思维的理论体系   ②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晤理
③强调学习的目标是成为“仁者”   ④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1-05-05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选考)
6 .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声。两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构建新儒学体系D.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信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有学者指出,王阳明所提倡的“四民异业而同道”观点,最为新颖之处在于肯定了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复有高下之分。王阳明这一观点折射出当时
A.心学思想的传播B.经济政策的改变
C.商品经济的发展D.社会习俗的转变
8 . 明朝中后期,不仅政治危机严重,同时也出现了思想危机,旧有的理学教条已不可能解决现实存在的社会危机。为“挽世道,救人心”,“辅君淑民”,一位思想家结合其一生的政治实践经验,建立起一整套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这位思想家是
A.陆九渊B.王阳明C.黄宗羲D.王夫之
9 . 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格物致知”,一种主张“致良知”。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王守仁、陆九渊B.朱熹、王守仁
C.朱熹、程颢D.陆九渊、程颢
10 .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2021-01-23更新 | 127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3届浙江省高三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