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古代一学者曾说:“大抵格物之功,而思辨辅之,所思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该学者意在强调,做学问要
A.知行合一B.学思结合C.格物致知D.经世之用
2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阳明心学”时说:“在王阳明看来,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下列能佐证汤因比这一观点的言论是
A.“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B.“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D.“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可见朱熹主张
A.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B.格物致知,勤勉治学
C.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D.反省内心,发明本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下列人物与孟子有相似思想的是
A.孔子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这位思想家应是
A.朱熹
B.王阳明
C.黄宗羲
D.顾炎武
6 . 有人在研究朱熹的理学时说:“这正是在传统文化的伦理理性笼罩下积久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即重善的道德之理而轻真的规律之理……。”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能体现“轻真的规律之理”的是
A.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B.格物致知
C.正君心、平天下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2019-03-13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省绍兴上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上述两种观点反映了
A.孟子与墨子的对立
B.老子与韩非子的统一
C.朱熹与陆九渊的对立
D.陆九渊与王阳明的统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存天理,灭人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人伦者,天理也”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19-01-30更新 | 414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绍兴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淳熙二年(1175年)的鹅湖之会上,朱熹与陆九渊出现激烈辩论。论及教人,“(朱)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黄宗羲曾对此评价:“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先生之尊德性,何尝不加功于学古笃行,紫阳之道问学,何尝不致力于反身修德,特以示学者之入门各有先后,曰“此其所以异耳”。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先生”是陆九渊,“紫阳”是朱熹
②黄宗羲认为两人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出现分歧
③“先生”是朱熹,“紫阳”是陆九渊
④黄宗羲认为两人探究天理的途径产生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19-01-2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A.逐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
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D.逐步背离传统民本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