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朱熹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盖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
A.压抑人的自然欲求B.合理需求符合天理
C.人欲与天理相一致D.摒弃人的一切欲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一位大学者的诗日:“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理”。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心即理也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3 .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所经营的商栈、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据歙州城一半以上,人称“祝半城”。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这表明南宋时期
A.文化与商业发展相互促进B.坊市制度已完全崩溃
C.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D.区域性商帮实力雄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出身于“灶丁”(煮盐工人)的王艮在经商致富之后潜心修学,成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王艮所收的弟子也颇多工商业者和市井小民。材料表明此时的心学
A.代表市民阶层利益B.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D.超越时代发展要求
5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天人感应”理论D.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020-08-24更新 | 170次组卷 | 15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历史试题
6 . 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

材料三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物质)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视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在“理”的存现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据此推论,你认为两派在探求“理”的途径上有何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对“理”的认识并说明产生这一认识的经济和思想因素。
(3)材料三中王夫之对“理”有何认识?请用同时代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提供佐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僵化,王阳明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他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据此可知,这一理论
A.坚决反对研习儒学经典B.主张格物致知寻求天理
C.隐含着平等自由的倾向D.受到西方人文精神影响
2020-05-23更新 | 535次组卷 | 17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诫“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

——摘编自王建朗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A.西汉B.隋唐C.北宋D.南宋
2020-03-19更新 | 81次组卷 | 22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实现了儒家的
A.道德化和宗教化B.政治化C.世俗化和普及化D.哲学化
2020-03-12更新 | 286次组卷 | 92卷引用:2016届海南海口市海口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