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朱熹认为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和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儿童追求圣人境界的引导效果要远远大于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讲解。朱熹的这一认识蕴含(       
A.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B.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C.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D.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
2022-09-07更新 | 927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
3 .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是礼虽统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B.“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C.“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D.“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朱熹强调“圣德至道”,他认为:道是人人共同必由的道路;德是每个人自己要明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要去践行的准则。这表明朱熹
A.强调人的主体地位B.注重内心的道德自觉
C.重视社会人伦和谐D.主张民众的礼乐教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王阳明指出:“是以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据此可知,王阳明(       
A.认为人应该通过心外求理B.意在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
C.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D.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维护秩序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朱熹认为,饥饿的时候想要填饱肚子,口渴的时候想要喝水,这些欲求是为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活动的,符合道德原则,是可以归为“天理”的;但是如果饮食不是为了果腹;而是追求对美味的享受,这些超出基本生存需要,只是为享乐的物质欲求,便是“人欲”。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A.“天理”和“人欲”水火不容B.合理的“人欲”也是天理
C.“天理”和“人欲”相互割离D.“人欲”是“存天理”关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王守仁在平定叛乱时,通过讲学批判朱熹,强调圣人与愚夫愚妇的区别只在一念之差。泰州学派的李贽更是指出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上述思想
A.暗含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B.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
9 . “二程”对于天人之际的追求有两方面突破:一是明确了仁爱之理的基础性地位;二是指明了通过涵养用敬和进学致知的方式追求超越性的基本功夫,原本有限的存在者便可与无限的超越性相互沟通。据此可知,二程致力于
A.构建儒家的哲学体系B.劝导统治者施行仁政
C.促进儒佛道三教合流D.探寻万事万物的本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王阳明认为:“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这说明王阳明
A.强调“良知”在实践中的作用B.继承了荀子“人性本恶”的思想
C.倡导“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D.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2021-04-22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