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8 道试题
1 . 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宰相韩侂胄为打击政敌,把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斥之为“伪学”,考生科举考试中涉及理学思想的,被视为“伪学之党”。名列伪学党籍的人不许当官,这一打击行动历时六年,史称“庆元党禁”。这反映了
A.理学思想违背了儒学价值观B.理学的发展取决于科举制度
C.理学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动播D.政治斗争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2021-11-20更新 | 394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九校(分宜中学、玉山中学、临川一中、南城一中、南康中学、高安中学、彭泽一中等)2022届高三3月联合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周易》“自强不息”一语随着时代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强调君子应效法天道具有永不停息的品格。北宋庆历新政以来权臣除弊革新的诉求愈加强烈,思想上则轻天重人。王安石说“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司马光言“君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也”。南宋朱熹指出:君子“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而不息矣”。南宋杨简借鉴禅宗心本论认为“自强不息”并非人法天之刚健而行,而是天道在人心当中的流露。

——摘编自张涛《〈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

材料二   根据地大多处于数省交界的穷乡僻壤,地瘠民贫,长期战争耗费巨大,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费,日寇的扫荡,1942年陕甘宁边区陷入了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采取开荒种植、养殖、纺织、设厂和经营合作社等措施,根据地粮食基本实现全部自给,硕果累累。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极为复杂和艰难的条件下,创立了中共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三十多所干部学校。

——摘编自蒋森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发扬“自强不息”精神的背景及意义。
3 . 明清时期,徽州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对徽商经营中的各种义行及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多有记载。各类“儒行”“义举”成为徽州民间评判商人德行的一个重要指标。该现象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正统性B.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C.背离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4 . 根据《朱子语类》记载,朱熹的弟子对他说.自汉唐以来,惟本朝的臣子最难做事,士人往往议论多而成就功名少。朱点则回答,议论多的现象是宋仁宗以后出现的,太祖皇帝时大家最多议论下要执行的事务,并没有许多“闲言语”,大家只不过“日日著实做”。据此可知
A.宋代舆论环境较为宽松B.理学家注重笃实的学风
C.宋代君主专制大为加强D.朱熹强调士人的使命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元代士人杨维桢认为,元朝是华夏正统,而辽和金不是。他的理由是,儒家的传承,在朱熹之后一度中断,直到元代大儒许衡才再度延续儒家的“道统”。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对杨维桢的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杨维桢的看法接近于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
B.杨维桢的看法是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C.杨维桢认为“正统”与否取决于文化而不是血统
D.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
6 .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B.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2021-09-25更新 | 382次组卷 | 140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宋神宗年间,吕大均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说明
A.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B.儒学提倡入世思想
C.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D.理学思想的多元化
2021-09-24更新 | 624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一中学、广昌县第一中学、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朱熹《童蒙须知》中要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凡为人子弟,说话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时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在长辈面前吃饭时,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由此可见
A.理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本原B.理学与普通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C.理学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
A.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B.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
C.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D.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
2021-08-24更新 | 542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存在两个最独特最鲜明的现象:一个现象是社会结构的停滞性。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一直到清朝,社会组织方式一直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另一个重大现象是社会的周期性大动荡,每隔两三百年,中国社会都要发生一次社会结构毁灭性的崩溃,然后又奇迹般地重建。我们提出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假说,正是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购,揭示周期性大动乱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联系。这种超稳定系统特有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个王朝鼎盛时期,都呈现出高度繁荣,但是也造成了它在演化中的动态停滞。

——摘编自《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所学习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一个或者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