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启蒙运动是18世纪的一场思想盛宴,它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该运动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反启蒙文人的攻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法国启蒙运动的研究专家罗伯特·达恩顿把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归结为有“六宗罪”:

(1)启蒙运动所主张的普世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西方霸权的遮羞布,人权为破坏其他文化提供了合法依据。

(2)启蒙运动是乔装打扮成高级形式理性的文化帝国主义,它赋予欧洲人“文明开化的使命”以及构建“土著人”的方法,这种构建导致了土著的沉默与屈从。

(3)启蒙运动十分疯狂地追求知识,以致削弱了道德准则。最终,这种狂热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因为它以高级的技术武装国家并且摧毁了阻止国家权力无孔不入的道德屏障。

(4)启蒙运动过分相信理性,由于信赖理性至上,未能建立起对于非理性事物的防范。它天真地崇信进步,遂使人类在20世纪的种种恐怖面前不知所措。

(5)启蒙运动乃是极权主义的根源之一,它为法国革命的恐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又为20世纪的恐怖统治指明了道路。

(6)启蒙运动作为应对当代问题的观点已经过时、不适用。启蒙哲人们坚持的工具理性观导致了生态灾难,他们还支持男性化的公民生活观,将女人限制在私人领域。

——庞冠群《后现代之后重审法国启蒙运动》


评析材料中罗伯特达恩顿关于启蒙运动“六宗罪”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 . 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公民应具有“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具有智慧之德的人担任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具有勇敢之德的人担当卫国者;具有节制之德的人从事生产。智慧是最高的德性,节制是最低的德性,勇敢居中。这三种人各具其德、各守其责,国家就具备了正义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公民有修身、修政的道德责任。

欧洲中世纪,“君权神授”的国王享有世俗权利,臣民对国王是依附和从属关系。基督教神学的奠基者圣·奥古斯丁在四主德的基础上,提出爱上帝是一切美德之源。基督教还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爱一切人”,并通过一系列戒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忏悔、祈祷、诵经等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18世纪,孟德斯鸠提出:品德“不是道德上的品德,也不是基督教上的品德,而是政治上的品德”,这种政治品德就是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这种爱是民主国家特有的,只有民主国家,政府才由每个公民负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学的唯一目标是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物质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公民的自由、平等与幸福。他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由活动,坚信公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将会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

结合所学,解读“西方道德观念的发展变迁”。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5-14更新 | 276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首推大西洋两岸。大西洋贸易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欧洲的商人、船主、金融家、制造商、美洲的种植园主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社会结构的变动,酝酿了变革的危机。直到19世纪前期,大西洋两岸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构成一个大西洋革命时代。

——摘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大西洋革命”时代的革命有诸多共同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这些革命中的一个共同点,并予以阐释。(要求:共同点表述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吴广伦、周义保《老漫画中的法国史》


提取漫画中的一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读合理,符合史实。)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也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王夫之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读本·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他们(如伏尔泰、卢梭等)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在宗教方面,宣传无神论、不可知论和自然神论——反映了理性主义者对“天启”或“超自然”宗教的怀疑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在政治方面,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内容方面比较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异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近代中国的任一相关史实,谈谈思想启蒙如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2021-01-09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文)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观启蒙思想在西欧社会中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从英国的审慎启蒙到法国的偏激启蒙,再到德国的深刻启蒙,其中的发展可以说是错综复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启蒙运动理解为一个统一的、千篇一律的运动,而应该细致地分析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的具体情况。但是无论如何,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理性的时代到来了,理性成为西方文化舞台上的主角,欧洲逐渐摆脱了中世纪的浓重阴影而走向现代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赵林《西欧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世界的四个“苹果”

一、神话时代:不和的金苹果。英雄佩琉斯与海神忒提斯的婚宴,未邀请纠纷女神,她不请自来,留下一个刻有“献给最美丽女神”的金苹果,众女神都想得到金苹果。帕里斯王子作为仲裁,把金苹果给了阿佛罗狄忒,赫拉和雅典娜非常恼怒,决心要毁掉特洛伊城。

二、基督时代:伊甸园中的禁果。《圣经》载,上帝将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安置在伊甸园中,告诉他们园中所有的果子都可以吃,惟有一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禁止吃。亚当﹑夏娃受蛇的引诱,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

三、启蒙时代:牛顿的苹果。伏尔泰在《牛顿哲学原理》中提到,牛顿在乡下看到苹果落地陷入沉思,引发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现在看来,那个苹果不仅仅是给予牛顿灵感的“物理苹果”,它还是一个“文化苹果”。

四、消费时代:苹果公司。苹果公司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设计、开发和销售消费电子、计算机软件等。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闻名,福布斯2020全球品牌价值100强发布,苹果公司排名第1位。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021-01-01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思想启蒙与科技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交织在一起。在中世纪接近尾声时,思想启蒙的火种开始点燃整个文明的世界,这一进程在地中海出现,继之以西欧英法德等国,更扩展至大西洋彼岸的美洲。人文精神被人类转化成知识,知识发展又不断催生、形成科学体系,这种关联发展使得启蒙成为了科技的先导。

然而,人们曾经长期认为自己无法抗拒神和大自然的威力,应当顺从地存活。欧洲人在1500前后用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拓展了认知边界,此后一直试图以科学技术带来的理性认知对抗迷信与蒙昧。在整个近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在阶段性地更新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科技不断为思想启蒙开道。

——摘编自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思想市场的思路告诉我们,与科技相关的制度可能对于长期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欧洲分裂而又统一的特征削弱了对于新思想的抑制,并为新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助力了科技方面的积淀,并最终引向了工业革命和持续增长。而中国大一统的传统则使得中国的个体知识分子缺乏足够的安全和创新激励,当帝国政府在创新方面转向保守之后,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就衰退了。

——乔尔•莫基尔【美国】《李约瑟之谜与东西方分途——从科技史视角看大分流》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观点,自拟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对比、阐述合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外近代以来部分著作、文献统计表
作者(制定者)国家(地区)作品名称完成时间关键信息
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1506妇女、微笑、佛罗伦萨
马丁﹒路德德意志《九十五条论纲》1517信仰得救、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哈维英国《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1628心脏、血管、血液循环
伽利略意大利《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支持日心说
孟德斯鸠法国《论法的精神》1748三权分立
卢梭法国《社会契约论》1762社会契约、主权在民
北美大陆会议美国《独立宣言》1776人人生而平等
制宪议会法国《人权宣言》1789人权、自由、平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鲁迅中国《狂人日记》1918封建礼教、“吃人”

从上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1-12-2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北流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