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尽管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史林译《世界大历史:1689—1799》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魏源、徐继畲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就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政治”之“遗意”。洋务运动期间,介绍西方议会政治、民主政治的著作逐渐增多,同时人们也已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必要,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到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不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过介绍。20世纪后,民主与科学得到进一步传播。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的基本理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于康熙元年完成的《明夷待访录》,被后世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是早期启蒙思潮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及国家的责任是保障天下百姓各得其利,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公。而现实的社会往往正相反,“以君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已,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未得天下之时,“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个人之产业,”既得天下之后“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引自卢梭《社会契约论》)所以,如果我们撤开社会公约中所有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最高的公意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是在这种结合行为的刹那间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用来代替每个订约者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与大会中所有票数相等,而共同体以同样的行为获得到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摘自《旷世名典》

材料三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卢梭主张的主要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简要概括中法两国产生类似思想的历史因素。(答题时注意历史因素类的规律性作答)
(2)卢梭和黄宗羲都是所处时代思想家的代表,但其思想的历史作用不同,概述其思想作用的主要不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2019-12-1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3 . 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无授予则无权利D.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
4 . 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近代科学的兴起   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③启蒙运动兴起   ④三民主义
A.B.C.D.
5 . 启蒙运动是众多因素汇聚而成的时代必然产物,下列对其产生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B.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确立
C.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D.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渐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百科全书》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之一。他不是从神学写起的。而是一个以字母为索引的知识库。对所有知识一视同仁,在这本书里你只能在D(Dieu,神)和R(Religion,宗教)字首的条目下找到神学相关知识。上述材料表明《百科全书》
A.注重运用理性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
B.具有强调理性,否定一切权威的意义
C.对法国大革命具有思想动员的作用
D.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高于神学的权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启蒙运动之前,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视其为“高贵的蒙昧人”。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
A.批判传统认识的狭隘
B.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C.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
D.批评西欧对美洲的殖民侵略
2019-09-23更新 | 1095次组卷 | 30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零月考)历史试题
8 .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这种情形发生在
A.罗马帝国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9 . 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这说明
A.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
C.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