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意识形态结构一方面反映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作为人的文化创造和对社会的自我意识,又对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有反作用。意识形态结构总是力图和经济、政治结构相造应,这是意识形态结构变化的社会动力。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意识形态结构的外适应。同时,意识形态子系统内部的社会观、价值观、哲学观三者之间也必须相互协调,否则这种意识形态结构就是不完整或不稳定的。我们把意识形态结构内部的这种关系称为内和谐。意识形态结构的发展变化显然要受到外适应与内和谐两者的制约。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影响世界的100本书(节选)
1钦定罗马私法教科书—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
2批判君权神授,创立国家起源新说—洛克的《政府论》
3三权分立说从此始—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4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纲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5北美殖民地革命的思想武器—潘恩的《常识》
6“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7问鼎海域的指南—马汉的《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
8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著作—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9【世界一大奇书】—《马可·波罗游记》
10影响西方世界历史进程的不朽名著—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1近代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薄伽丘的《十日谈》
12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4人类智慧的杰作—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节选自邓蜀生《影响世界的100本书》(2004年出版)

请从以上书单中选取一本或一类书籍,拟定一个论题,写一个简短的书评。(要求:书评须包括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影响;所拟论题不能照抄材料。)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史官将重要的史实、言行记录于典册,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参考……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     革,文化开始从史官手中逐步下移到民间。六经之类的经典则成了传授文化知识的教科书, 供人阅读。与此相对应,诸子的个人著述也逐步出现。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百科全书”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即“循环教育、通用常识”。通常情况下,百科全书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或者至少是关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其出版是为了向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的公众传播全面而应时的知识。从 18 世纪起,百科全书的民族语作品取代了拉丁语作品。而用各国的民族语言出版的第一部百科全书,破天荒地采用按字母顺序编排的方法排列条头;为使信息能够简易地传达给读者,全书用俗语写成,并配有大量图片。进入 18 世纪后期,伴随启蒙运动的不断深化,百科全书所表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进入更高层次。

——摘编自朱显亮《漫谈“百科全书”》

材料三 1897 年,“百科全书” 这一新名词由日本传入中国,进入了中文语汇。“百科全书”之融入中文语汇的过程,以及清末民初百科全书在中国的纷纷出版,密切地反映了发生在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陈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典籍编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 世纪出现的西方近代百科全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对百科全书在近代中国的出版进行解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衍生品B.偏离了启蒙运动的轨道
C.完成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D.彰显了理性主义的精神
2020-04-15更新 | 535次组卷 | 78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持编撰了《百科全书》。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等。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围绕百科全书的出版和发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狄德罗顶住教会、政府几次三番的迫害,终于在1772年全书出齐。该书问世后共出了七版,其中第一版就轻松售出了4000册,百科全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总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73年,清乾隆帝下诏开设四库馆,以纪昀等人为总编撰官,开始编撰《四库全书》,声称集古今著作,“以彰千古同文之盛”。次年,又下征书令,要将“有抵触本钥之语”的书“尽行销毁”,最终被销毁的书籍多达三千余种,几与四库现书相当。1782年编撰初成后,先期抄写四部,藏于北京、沈阳等地,仅供皇室阅览。随后又抄写三部,分藏于江南,允许文人入阁阅览。《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摘编自《常这华义浓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编撰中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它们在中法两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 . 古希腊“经济”是“管理家庭经济”之学。1615年,蒙克莱田使用“政治经济学"之名,把“经济”一词的含义从家计扩展到国家层面。“经济”含义的变化体现出
A.古希腊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B.自由主义已成国家经济政策
C.政治已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D.国家对经济的意义日益重要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观启蒙思想在西欧社会中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从英国的审慎启蒙到法国的偏激启蒙,再到德国的深刻启蒙,其中的发展可以说是错综复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启蒙运动理解为一个统一的、千篇一律的运动,而应该细致地分析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的具体情况。但是无论如何,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理性的时代到来了,理性成为西方文化舞台上的主角,欧洲逐渐摆脱了中世纪的浓重阴影而走向现代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赵林《西欧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作品名称内容简介
春秋《左传》“晋(景公)其大夫赵同、赵括”,赵氏家族遭杀戳主要由于君臣矛盾的冲突。
西汉《史记》(屠岸)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期、赵同、赵括、赵婴(注:四人均为赵盾的异母弟)齐,皆灭其族”,认为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屠岸贾与赵盾两位大臣之间的矛盾。
元代元杂居《赵氏孤儿》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屠岸贾的诬陷,全家被杀,赵盾门人程要偷偷将赵氏狐儿带出宫,隐藏起来。为新草除根,屠岸贾下令杀光晋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程婴用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为赵氏孤儿替死。20年后,赵氏孤儿发动兵变,杀屠岸贾全家,恢复其社会地位。
18世纪法国戏剧《中国孤儿》(伏尔泰改写《赵氏孤儿》)成吉思汗颠覆宋廷,宋皇把自己的婴儿托给尚德抚养。事情败露后,尚德决定以自己的孩子代替朝廷遗狐,遭妻子反对,她认为,“天底下应该人人平等,皇帝的婴儿和百姓的婴儿价值相等”“为什么忠义精神竟包含着如此残酷的内容?”这对夫妇的品德感化了成吉思汗,最后赦免三人之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故事内容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应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看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跶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10 . 材料 罗伯斯庇尔(1758年——1794年),法国革命家。在大学期间,他疯狂迷恋卢梭的学说,认同卢梭关于社会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的观点;认为是社会不公导致了人性的恶,渴望建立一个平等的、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1793年5月底,在法国大革命最危险的时刻,雅各宾派上台。作为雅各宾派的主要领袖罗伯斯庇尔强调:革命者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革命,变本加厉地革命。于是他大搞“革命恐怖政策”,用革命的恐怖对付反革命的恐怖。在革命阵营中站稳脚跟、获得大权后,为消灭政治上的反对派,他不停地宣传暴动可以横扫属于君主制的一切,为了自由的最终实现,使用一切手段都变得公正,哪怕充满血腥。在罗伯斯庇尔的鼓动下,革命者丹东于1792年9月,策动4万名暴民向国王居住的杜伊勒里宫发动恐怖袭击。当晚有600名士兵被乱刀砍死,之后又有包括神职人员、妇女、儿童在内的一千余人被杀,罗伯斯庇尔的暴行激怒了国民公会代表,不久,其手下圣鞠斯特逮捕了他,并按照罗伯斯庇尔制订的法律,未经审判便被处以死刑。

——摘编自【英】露丝·斯科尔《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伯斯底尔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伯斯庇尔的革命恐怖政策。
2020-02-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