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苏格拉底看来,法律是由城邦颁布的,守法的人就是正义的人,相反,正义的人也就是守法的人。苏格拉底赞同“恶法亦法”,“法律的不正义不是不屈从它的充足理由”。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主张加强城邦的立法B.赞同雅典民主政治
C.维护法律的绝对权威D.宣扬知德合一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C.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2019-06-23更新 | 1190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6届江西南昌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C.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2018-11-30更新 | 1517次组卷 | 3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以思想力求真理,不赖官能之辅助,日求进益,则终有一日得见永久不变之真理。”与之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A.“格物致知”B.“心外无物”C.“天道有常”D.“经世致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公开反对原始神灵
B.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C.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D.因违法遭到了惩罚

6 .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苏格拉底和孔子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观点,并指出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三大革命”。

(3)“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

7 . 孔子与柏拉图虽然生活在地球的两端,但都处于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并都试图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倡导统治者为政以德,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他主张“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学而优则仕”。柏拉图认为善的国家必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道德存在,他设想国家由生产者、卫国者和护国者组成,三个等级各守其位,恪尽职守。国王由哲学王担任,依靠他的统治教化,培养出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请回答:

依据材料比较二人政治设想中的相同点。

2015-03-31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湾里区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检测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