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在宗教改革中加尔文提出,教会由选民选出,既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隶属于诸侯;教职也由选举产生,从教徒中选出长老会和牧师管理会。这反映出加尔文宗教改革(     
A.具有浓厚的新型民主色彩B.有利于缓和不同教派的矛盾
C.具有推动政教合一之意图D.有利于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
2022-12-13更新 | 321次组卷 | 2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届高三模拟复课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英国神学家约翰·威克里夫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新的宗教改革理论,他反对罗马教廷宣传的教皇权威论,认为国王的权力来源于上帝而非教皇。这一理论
A.追求完美的“理性王国”B.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C.摆脱了宗教观念的束缚D.蕴含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后半期,世界注意力的焦点由那些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的国家的重建,转到了设法结束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人所忍受的贫穷、愚昧和不公正,至今已近五十年了。

可是,当我们走进新世纪的时候,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跨越到第一世界,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依然远远落后。当人们看出,解决不发达问题之难超出了发展问题专家们当初的料想时,有两种解释开始在穷国的大学和政界以及富国的大学里占主导地位,这就是殖民主义论和依附论。在他们看来,帝国主义在国民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它们的不发达状态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解释。有些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国家,已独立一百来年而仍被称作第三世界”。在他们看来,帝国主义表现形式是造成它们对列强的依附”,这种依附”论认为周边”的穷国受到中心”的资本主义富国的欺压。无论是殖民主义论还是依附论,今天都没有多少人相信了。现在一些学者、政治家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上的价值观和态度在促进或阻碍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文化研究有了复兴。有人提出了一个以文化为中心的发展范式,或人类进步的范式。

——摘编自(美)塞谬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4-28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当农民和平民运动风起云涌时,马丁路德收起了关于“剿灭罗马”的号召,声称“不愿意靠暴力和流血来维护福音”,他变成了“诸侯的仆人”。这说明
A.路德最后变成了人民的公敌B.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性
C.宗教改革是群众运动的诱因D.路德推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新教路德宗和天主教会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宗教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A.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B.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2019-04-11更新 | 387次组卷 | 2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它的主要性质,即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这里的“它”
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
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
C.打破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
8 . 路德指出,只有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才更容易为上帝所接受。加尔文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拯救,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由上帝注定了,他毕生所能获得的财富就是上帝慈悲的证明。二人的主张都
A.体现了崇尚现世享乐的价值观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有利于打破宗教的思想束缚D.肯定了个人奋斗的主导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形成时,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圈地运动。光荣革命前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兼并消灭其它竞争者以独霸市场。同时,初步创立雇用经理和服务性质的企业,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监守自盗,形成了保险公司、现代有限公司、邮政等,修筑了付费公路,出现了报纸刊物等等。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1689年是关键,没有这个时间上的汇集,零星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抽象的资本主义观念都不能构成一个言之有物、在历史书上站得住脚的资本主义。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表现,简析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中英两国商业经济发展前景产生差异的因素。
10 .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这一变化反映出,宗教改革
A.巩固了欧洲的封建统治B.打破了天主救的绝对权威
C.丰富了基督教教义教规D.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