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2020-07-21更新 | 168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0年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2 . 鸦片泛滥后,林则徐曾前往汉口等地实地探查,了解到民族经济的萧条和行商店铺的艰难处境,迅速得出鸦片输入独占市场破坏商业经济的结论。这种认识(  )
A.具有保护利权意识B.体现对统治基础的维护
C.推动商战思想形成D.揭示了国内市场的广阔
3 . 《海国图志》在刊行六十卷之后,魏源将其增补到百卷,增补情况如下表所示
内容筹海篇地图各国地志夷情备采西洋器械地球天文国地总论筹海总论
增补卷数1125145111
总卷数22663125334

据此可知,魏源
A.主要精通世界地理知识B.拥有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C.希望国人深入了解西方D.带有明显的政治意识倾向
4 . 下列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②“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④“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段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6 . 据学者研究,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时征引了两类图书,一类是中国学者著作,一类是外国学者撰述,虽然数量比不上中国文献,但从征引资料的范围和类别来看,大大超过了前一类。上述现象说明《海国图志》的编写
A.意在启迪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B.采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C.旨在以“西学”去批驳“中学”
D.将“西学”嫁接在“中学”之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据此可知,该书
A.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著作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引发了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倡导在中国建立代议制民主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
(1)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结合其内涵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3)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的基本特点。
2019-01-3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年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乌丹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9 .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9-01-30更新 | 3745次组卷 | 7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中对平等的要求只是局限于市民(即资产阶级)范围之内。先进的启蒙学者则主张把平等扩大到一切人,要求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普遍认为一切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依靠科学进步,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一场人文危机。面对这种危机,现当代思想先锋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反思。

——摘编自陈娜《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流变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危难的时刻,先进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龚自珍率先喊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强音。魏源悉心研究西方社会,完成了划时代的著作《海国图志》。早期改良派、涉足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维新派”,他们都倡导学习西文。资产阶级革命派受明清有识之士徐光启、方以智、梅文鼎等人影响,主张会通中西。

——根据《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文化及教育思潮的影响》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人文精神流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流变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呈现该趋势的原因。

2018-12-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