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下表呈现的是冯桂芬和张之洞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他们的主张(     
主张出处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张之洞《劝学篇》
A.适应了实业救国的需要B.冲击了盲目排外的思想观念
C.弥补了洋务思想的局限D.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 .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冲将“西学”分为“西政”、“西艺”和“西史”。“西政”包括学校、赋税、武备、律例、通商等内容;“西艺”则分算、矿、医、电等大类,并指出“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表明张之洞
A.开始突破天朝上国的思想藩篱B.希望在中国确立民主政治体制
C.力图推进清末新政的改革进程D.主张学习西方应突破技术层面
3 .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联名向清廷呈交关于制定新学制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在《学务纲要》中明确宣示反对新名词掺杂进中国“文体”,‘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据此可知,张之洞等人
A.坚持传统文化形态B.提倡恢复使用古文
C.反对新式教育改革D.完全排斥西方文明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4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和文化载体的双重角色,参与了时代建构工程,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梁启超说:“洋务派译出各书,多二十年之旧籍,彼中人士已吐弃不道,且屡经笔舌,每失其意。”“彼中群学,日新月异,新法一出,而旧论辄废”。他批评一些讲洋务的人,“其于西政非不少有所知也,而于吾中国之情势政俗,未尝通习,则其言也,必窒碍不可行。”康有为想要仿效俄国、日本的“以君权雷厉风行”,至于俄国、日本的变法“条理虽多”,也只是适当进行选择。

——摘编自汤志钧《戊戌维新与学习西方》

材料三   共产党人正因为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和自己的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之点,所以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否则就没有这种可能了。这就是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在民主革命阶段上的统一战线。孙中山所谓“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思想相对于洋务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旧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项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019-10-17更新 | 205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4-2015学年陕西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6 . “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中国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此“模式”
A.最初宣扬了西方科技思想
B.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C.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D.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2019-06-19更新 | 38次组卷 | 16卷引用:【市级联考】陕西省韩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衬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的,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当然,这种阶段划分只具有相当的意义,它并不是说,在某个阶段中只有某一特定层面文化的变革,就完全没有其他层面文化的变革,而是说在某个阶段中某种层面文化的变革居于主要地位。

材料二不容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不前,但却发展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去的结果。从“师夷长枝”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房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心理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峋。诚然,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令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原因。

8 . 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对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
A.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
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