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方和中国(思想史)各自都是变化万千,而思想的演变是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变化密切相关的:中西双方之思想亦有其各自发展的内在理路。倘若把视点集中到中国,也应记住,冲击中国的西方是个变量,而西潮入侵中国之时,中国本身的传统也在变。(当然双方也都有许多——或者是更多——不变的层面)如果仅注意西潮冲击带来的变化,而忽视不变的一面,或忽视西方和中国文化传统自身演变的内在理路,必然是片面的。

——摘编自罗志田《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点拟定一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在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历史地理方而的翻译著作.这些著作基本上向国人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世界形象。此时,中国士大夫所看到的西方文化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坚船利炮”的练兵制器技艺、“天文算数”的自然科学、“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凡事会议而后行”的政治制度等西方近代文明。这些著作
A.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人传统的夷夏观
B.体现了士大夫从西方社会视角否定封建制度
C.表明人们欲以西学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说明国人已经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3 . 1898 年,张之洞编写的《劝学篇》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张之洞将《劝学篇》分为内、外两篇,外篇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内篇概括为经、史、子、集,内篇为“明 纲”,三纲五常是本原。据此可推知,当时
A.汉族地主得到了重用B.慈禧太后默认了变法
C.洋务派支持君主立宪D.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
4 .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把西政列为“新学”之一,明确指出西政中包括律例、劝工、通商等内容,并在夹注中说明:“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主张“小学堂先艺而后政,大、中学堂先政而后艺。”这一认识
A.否定了洋务运动的成果B.奠定了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
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D.指明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变政!;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材料一、三分别代表哪个派别?他们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2)材料二属于哪一派别?与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3)以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为核心内容开展的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请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发展历程。
2021-01-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百灵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 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判断
A.中国与欧洲近代化模式基本一致B.中国近代化道路环节不全
C.中国近代化是从变革人心开始的D.中国近代化实践次序倒置
7 . 张之洞强调中国欲强大,需保存“中学”,不得不学“西学”,但学“西学”一定要按照先“中学”、后“西学”的顺序渐进。这表明他
A.采用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B.治国理政坚持以“中学”为根本
C.要提升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D.想摆脱学“西学”的认识误区
8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B.推动中国近代化
C.实行民主政治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2020-10-11更新 | 144次组卷 | 28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对于儒家思想的看法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 年,冯桂芬在《校颁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64 年,李鸿章曾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据《高中历史 高三年级》教材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没有实行过民权。……世界的潮流,由神权流到君权,由君权流到民权;现在流到了民权,便没有方法可以反抗。……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中国不适宜民权的,这种见解实在是错误。依我看来,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     前就老早有了。

——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说词

材料四: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     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     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问题:
(1)上述材料观点,分别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些救亡运动直接相关。
(2)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出中国各界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呈现何种变化趋势?依据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3)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与近代中国的关系?
2020-06-01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文祥是洋务运动的中央领导人之一,他曾评论(英咭利)说:“……然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据材料可知
A.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应客观而全面B.自强运动已开始涉及政治领域
C.其认知己孕育着制度建构的探索D.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020-02-11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