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2019-01-30更新 | 365次组卷 | 45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四次网上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2019-01-30更新 | 154次组卷 | 4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C.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D.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
2019-01-28更新 | 1579次组卷 | 23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A.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B.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抨击封建道德,学习西方文化
5 .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大致历经的顺序是
A.思想文化—制度一器物
B.器物—制度一思想文化
C.制度一器物—思想文化
D.思想文化—器物—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全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B.试图维护中国旧文化的主体地位
C.肯定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D.主张渐进式以避免社会动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的各种近代化方案,有人把其分别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D.真正意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
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
2018-12-12更新 | 163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沈阳市东北育才校高二上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傅斯年于1919年在文章中指出:“一个空瓶子,里面并没有多量的浑水,把清水注进就完了。假使是个浑水满了的瓶子,只得先把浑水倾去,清水才能钻进来。”由此推知,傅斯年
A.提倡西方的科学民主
B.欲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C.主张中西文化相交融
D.全盘吸收西方的文化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