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民主),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科学),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   中国人开始对古老中国的传统观念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并使中国的文化精神为之一变。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反省从没有如此深入过,而同时引发的社会影响也从未如此广泛过……触及的社会面远比辛亥革命更为广泛、更为深入。

——《复兴之路(新文化运动——近代史上的百家争鸣)》


(1)上述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概括其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2 .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倡导“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二者的区别是
①前者重在科学技术,后者重在科学精神、方法
②前者属于制度层面,后者深入到文化层面
③前者用于反侵略,后者推动思想解放
④前者的思想来源于西方,后者的思想源于传统文化
A.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于三个基本前提:宇宙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支配,可以认识;严格应用“科学方法”以认识每一个问题;人类可以被“教化”而进步。前两条来自科学革命,后一条则出于洛克的思想。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在1733年出版的《人论》中写道,“人文科学(也许)和其他科学一样可以归纳出明确的几点”,启蒙思想家就想揭示这“明确的几点”。孟德斯鸠用自然界的机制来模拟社会运行机制,逐一分析各种社会条件,得出人类精神深层地影响政治体系运行的要素。在共和制中左右民主制度运行的是“美德”,左右贵族制度运行的是“节制”,在君主制中是“荣誉”,而在专制体系中则是“恐惧”。孟德斯鸠关于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分配和平衡的理论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等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不仅体现在它以民主与科学作为自己的旗帜上,也体现在它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认识和理解的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中提到:“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主要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影响减弱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D.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C.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
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C.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2018-06-20更新 | 231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2018-05-04更新 | 1206次组卷 | 2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
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以下属于“这场思想变革”的现象是
A.“打倒孔家店”
B.允许“民间自立公司”
C.兴民权,设议院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