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不同的学者各有其看法。有学者提出,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潮演进的主流;有学者把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比作一幅思潮蜂起、波澜壮阅的历史图卷;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贯到底的系人心弦的巨大思潮,是近代中国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原动力。

——据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


围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选择材料中某一看法或者自行提出一个看法,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说;“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围绕中西文明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任意一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初年,在“实业救国”“科学建国”思潮的推动下,留学美欧的青年学子大多选择学习机械工程、采矿冶炼等专业,走上“科学救国”之路。留美学界先后创立中国科学社(1915)、中国工程学会(1922)等科学学会,创办《科学》期刊,大力倡导科学救国。1915年《科学》杂志在发刊词中,全面论述了科学的强大威力,旗帜鲜明地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这一看法,正切合了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以《新青年》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先导。与此同时,随着欧战的爆发,特别是大战显示的巨大破坏力,微博也使得部分国人对西方文明、对科学的认知发生了转变。国内知识界逐渐形成一个质疑科学功用与价值的“反科学”思潮。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西方文明,是战争的“罪魁祸首”,所谓“欧洲三百年科学,尽作驱禽食肉看”(严复,1918)。对此,中国科学社创办人任鸿隽指出,微博在充分享受科学益处的西方,“科学在性质上、组织上,皆有扩充之势,无畏缩之兆”。1924年《科学》杂志发表社论指出,“科学之为科学,自有其本身之价值,不因物质文明之有无而增减。……人自无良,何预科学,因噎废食,窃为国人所不取也”。

——摘编自张剑《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20年代关于“科学救国”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提出看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愈加自觉与深刻。在这种文明互动之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在内的政治、文化精英人士纷纷构建自己新的互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观。其实中国的文化出路就只有一条。用鲁迅的话说,这样一种文化出路的特点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摘编自魏光奇《在文明互动中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出路”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1-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中国儒学发展的四次挑战


——摘编自牛子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1-03-1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非凡联盟2021届高三3月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秋起,章士钊在寰球中国学生会、上海、广州、杭州等地陆续发表演说,提出“中西新旧调和论”。191910月,蒋梦麟发表《新旧调和》一文,认为“调和”论违背社会进化。同年11月,杜亚泉、陈嘉异、张行严等分别在《东方杂志》发文《新旧思想之折衷》《何为新思想》《我之新旧思想调和观——为质张君东荪与章君行严辩论而作》《新时代之青年》等,表示新旧文化是互相杂糅而存的,“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即新即旧”,因而只能“尽力调和”,“调和”才是对待文化进步的正确态度。

——摘编自张泓林《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上述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关于中西方文化关系认识的争论。从材料中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析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青年》封面变化表



上表为《新青年》封面变迁表。从表中提取历史变迁的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对国民性的改造,是对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始,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如陈独秀通过“最后觉悟之觉悟”所要达到的目标,仍然是指向国家、社会和群体的改造和进步,即是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主线……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疾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种学术,必有其独至之处,亦必有其流外。流弊不可无以矫之;独至之处,亦不容埋没。故断兴之学术,必能社旧学术之流弊,而保其所长。谓为代兴之新学术可;谓为改良之旧学术,亦无不可也。凡百学术,新旧递嬗之际皆然。

——吕思勉《理学纲要》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不能照抄原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0-05-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南省高三适应性检测(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材料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口号
1861—1899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打土豪,分田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中这一时期口号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19-11-06更新 | 372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