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2018-06-10更新 | 3718次组卷 | 5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2 . 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创办D.《定国是诏》颁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5 . 天津的《国闻报》曾在戊戌政变后这样评论:在“北京尘天粪地之中,所留一线光明,独有一举而已。”横线上应填的最有可能是
A.京师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京师大学堂
D.商务印书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承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的悲壮失败。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
A.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
D.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很深厚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7 .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指康有为
A.主张维新变法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C.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变法D.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①减少变法阻力
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③获得列强的支持
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18989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
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该上谕反映出
A.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C.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0 .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
A.提倡私人开办工厂B.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C.鼓励官民上书言事D.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