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这场战争对参战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影响德国海军发展的因素既有德国民族,包括威廉二世皇帝(1888年——1918年在位)本人在内的建立海军的热情,也有德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性,而且还有海军战略思想转变的物质和技术前提。而威廉二世的不懈努力更是促成了德国海军战略的转变。扩建海军是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行世界政策的重要工具。

——指编自李富森《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海军战略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德国海军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的性质。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产生的影响。
2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在美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人民普遍的反应是“我们要和平”。有些报刊指出: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我们的先辈从欧洲移居此地的先见之明充满自心底的感激。在人民看来,这只是一场“欧洲人的战争”,美国没有理由卷进去。美国191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已经使生活水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现在政府应当迅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而不应将美国和人民拖入战争。

——摘编自李娟《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奉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初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初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战爆发后威尔逊总统发表正式声明,敦促美国公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要保持不偏不倚”。1914年,在美国9200万的总人口中,约有1/3是外国裔美国人。800万德国裔美国人,还有400万爱尔兰裔美国人由于他们对美国的世代仇恨而力挺同盟国。而不少美国人则因为美英之间在文化与语言上的联系以及美法之间的传统友谊,倾向于支持协约国,1914年8月,美国诞生了反军国主义联盟反对备战。反战情绪在美国南方和中西部尤为高涨。……交战双方的战时宣传突出强调了战争高昂的生命代价,美国人更加坚定地认为美国应该明哲保身。战争初期,英国对德国实施全面禁运,威尔逊对禁运表示抗议,但他既不想与英国为敌,也不希望美国与协约国之间的贸易受到影响。美国与德国之间的贸易几乎完全停止,而与协约国之同的贸易则直线上升,1917年1月底,德国决定不同意通过谈判的方式达成合议,相反,希望在最后一搏中将协约国置于死地。3月,7艘美国商船被德国U型潜艇击沉,损失惨重,威尔逊召集国会特别会议,请求国会批准宣战。

——摘编自(美)约翰・马克・法拉格等《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欧洲爆发战争后美国并未立即介入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威尔逊总统请求国会批准宣战的原因。
2019-01-11更新 | 2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3月18日 《每日一题》选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过程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816年,英国最早的和平主义团体——伦敦和平协会——即已诞生并开始了活动,而和平主义真正大范围地在英国风行则是在一战后。厌战、反战的情绪在英国乃至欧洲弥漫,大批和平主义组织不断涌现,支持者也不断增加。成立于1918年致力于宣传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家联盟协会在1922年拥有20万会员,到1932年发展至100万人。1933年,面对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统并解散国会的举动,牛津大学俱乐部通过不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决议,类似决议相继出现在20多所大学中。当年秋,执政党工党表示“一旦出现战争或战争威胁即以总罢工相胁迫”,其领袖更宣称要“关闭所有征兵站,遣散陆军,解散空军,废除一切可怖的战争设施”。

——摘编自张艳婧《两战期间英国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4个月,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一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

……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但它会在哪里爆发呢?

——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依据材料概括分析一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爆发论”出现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战爆发的根源是什么?
(2)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它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局面的原因。
(3)一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缔结系列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丘吉尔这观点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爆发,中国“希望”成为参战国,以期收回某些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且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时悍然声言,无论是中立国与协约国间、还是中立国间通商的船只,只要经过其封锁区域,一概击沉。但是,对中国这个“弱国”和“半殖民地”,列强是不放在眼里的,他们对中国“要求参战”和成为“参战国”,是从维护列强自身利益出发,而非顾及中国的利益。后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一败涂地,但以战胜国姿态出席巴黎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走上了国际舞台,揭开了中国追讨合法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步,并进而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思想。

——摘编自袁继成、王海林《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若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若把握得不好,则会坠入深渊。当时,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浪潮在中国波涛汹涌,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有深刻认识的精英,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在崩溃。从1916年到1918年,一支至少由14.5万名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等省份的中国人组成的非武装后勤组织——华工军团,被派往法国分别配属到法国、英国和美国军队中。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使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他们用爱国热忱和政治智慧,使得北洋政府屈从日本的妥协方案曝光;他们和国内民众遥相呼应,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他们和北京、上海的青年们,同样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

——摘编自《华工军团的血色浪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希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工军团”的历史贡献。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8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当年的化学奖获得者是德国人弗里茨·哈伯。理由是他在九年前发明的工业化合成氨法,“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而来自英法两国的科学家则感到愤怒。因为弗里茨·哈伯是一战时期德国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正是在他的建议下,1915年德军在伊普雷战役中首次在战场上使用毒气,造成英法联军约15000人中毒,并带走了5000多人的性命。
——摘编自张卉妍主编《一战全史》
材料二 鉴于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的、有毒的或其它的气体,以及一切类似的液体、物体或一切类似的方法,已经为文明世界的公正舆论所谴责;并鉴于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参加的条约中已经宣布禁止其使用;为了使这项禁令成为公认的对国际良知和实践具有同样拘束力的国际法一部分;兹宣告:各缔约国如果不是禁止这种使用的条约的参加国,应接受这项禁令,并同意将这项禁令扩大到不得使用细菌方法作战,以及同意根据本宣言的条款,在缔约国之间相互约束。
——摘自《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议定书》
(1)据材料一,指出瑞典皇家科学院和英法两国的科学家对弗里茨·哈伯的不同评价的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议定书》出现的历史背景。它的出现反映了国际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2019-01-3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湖北通城二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9 .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4日,英国派兵进入法国,对德宣战,但主力仍集中在英伦各隅。英国的意图是扶持法国打败德国,但须防止法国实力增强,由于英法军队间协调不力,致使1915年多次战役失败。1917年,法国军队出现普遍的厌战情绪,法国的联合内阁内部要求与网盟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困境的呼声高涨,这使英国担心法国政府会时刻准备直接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损害英国参战初衷,英国政府遂加紧了对法的援助。是年底,英国在西线投入的兵力达到200万人。

在英国强有力的军事援助下,法国政府加强同协约国的合作。1918年,英法军队在第二次马思河战役中重创德国,取得战略主动权,最终赢得一战胜利。英法在一战的合作并未改变两国传统外交政策。英国寻求战后欧陆均势和法国谋求欧陆霸权的冲突在战后愈演愈烈。英国采取包容德国的政策,试图使英国以最小的代价操控欧洲版图。这一策略20世纪是30年代英国绥靖政策的首要根源,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壮大与扩张,并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摘编自刘作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期间英国对法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一战后对德法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