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下图是1913-1918年英、法、德、俄四国参加罢工工人占工人总数比例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的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俄国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过程中,我们应看到军事冲突、外交斡旋、经济纠纷及爆炸性事件等因素是“历史大海表面的波峰浪谷”,而“工业革命及科技发明、近代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浪潮、国际关系中强权法则、追求强大的心理目标”则是“大海深处那巨大的暗流”。前者对历史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而后者则是“酝酿一切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改变历史航向的真正原因”。

——摘编自倪乐雄《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再考》

材料二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

——1905年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并且这种影响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多向的,这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政治时机,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观点加以解释。(要求:观点明确,表述完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中同盟国战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2020-08-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的爆发使远离欧洲主战场的日本摆脱了危机。1914年到1919年,商品出口总额从5.9亿日元增加到21.7亿。战前长期是入超过的日本,这六年出现了13.3亿的出超,对外债权由8.1亿猛增到43.7亿,一跃成为债权国。贸易的繁荣带来了投资热潮,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以当时代表工业技术水准的军舰制造为例,日本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日本工业的竞争力主要由低工资支撑。1918年8月,富山县爆发了历时两个月、1000万人卷入的“米骚动”运动。与此相比,财阀企业迅速坐大,资本在500万日元以上大公司的数量和资本总额的占比,由1914的0.37%和38.6%增长到1919年度1.77%和53.6%。 在此前后,民间法西斯势力开始活跃,他们都积极以暴力暗杀手段推动社会改造,政党政治逐渐式微,结果是强硬势力趁机崛起,将国家带入战争的深渊。

——摘编自郑现莉《福兮祸兮?从一等强国到无条件投降》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一战期间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4 . 一战爆发后,北洋军阀政府“以工代兵”,派出华工参加协约国作战。这反映了
A.中华民族开始了觉醒B.中国向帝国主义过渡
C.中国承担国际化责任D.中国争取独立自主权
5 . 如图是德国某漫画家的作品。漫画中德国士兵戴着头盔全副武装,一手向俄国挥拳,一手扼住法国的脖子;奥匈帝国正与俄国和塞尔维亚战斗;法国是一幅害怕的模样;英国则站在钱袋子上;俄国张开大嘴,想要吞掉德国与奥创帝国,手里拿着酒瓶子,脚边还放着一个火药桶。该漫画
A.揭示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B.反映了欧洲民众对战争的不满
C.讽刺了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D.体现了工作者极端民族主义倾向

6 . 材料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外交政策对中国及整个国际局势都有很深的影响。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立”政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美国虽为形势所迫卷入两次世界大战,但在此期间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外交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到了高潮。

1914年一战爆发后,威尔逊认为这场战争是美国人生活以外的他国事务,与美国不相干。

他认为利用中立立场,从美国利益出发,“把美国商人的企业带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和平而体面地征服国外市场,是美国合理的雄心壮志。”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达到了高潮。首先因为,1929—1933年空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美国人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到了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上,无暇它顾。其次,美国公众对欧洲人赖债不还的行为愤愤不平,从而有意疏远了与欧洲的财务关系,以避免卷入欧洲事务,最后,一战对人民的伤害还未愈合,广大民众憎恶战争,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广泛兴起。人民相信,凭借美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只要不主动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就不会被拖入战火。虽然此次孤立主义思潮比较强大,但最终的事实证明美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敲响了孤立主义的丧钟,也标志着美国中立政策的结束。

——摘编自刘伟《从两次世界大战看美国“中立”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推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推行中立政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14年圣诞节,已对战5个月的英德士兵走出战壕,一起唱颂歌,用挖战壕的镐充当门柱,进行了足球比赛。最后长官下令重回战壕。一名德国士兵告诉英国士兵:“今天我们和平共处,明天你就将为你的国家而战,我也会为国尽忠,祝你好运。”这
A.体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开始淡化B.说明一战的非正义性
C.表明反战和平主义思潮已兴起D.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8 . 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
A.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
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的纲领”的“十四点原则”,涉及到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1920年1月20日,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生效。英、法、日等国追求的主要目标都已达到,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却遭到了失败。

材料二   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1941年9月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于1943年4月公布“怀特计划”,主张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在1943年9—10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并同意以此为依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先后提出规划世界秩序的“十四点原则”和“怀特计划”,其结果截然不同。试评析这一现象。
10 . 战争与和平始终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的观点


——摘编自徐健《德国学界关于一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讨论》等


(1)材料中关于一战责任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020-03-14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10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