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材料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多次召集议员、财界、舆论界的会议,要求其与政府合作。《朝日新闻》《日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大报,都开辟国民“国防捐款”专栏,每天更新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等信息,并配以煽动性语言,以增强示范效果。1937年8月,日本内阁通过《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实施纲要》,要求国民“增强举国一致,尽忠报国的精神”。9月11日,在东京召的国民精神总动员大会,要求国民做到尽忠报国,坚忍持久,支持战争。10月成立了米官半民性质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联盟,在全国各地成立相应的组织,各级行政长官兼任会长。1938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国民总动员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国民卷入战争体制。

—摘编自史桂芳《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形成及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的影响。

2 . 材料   一战后德国被迫接受《凡尔赛条约》。屈辱性条约在德国引发遍不满。1924年底,在陆军领导人的默许下,一个为将来经济动员而准备的军事小组形成,隶属于军械局,其任务是集中和协调国防军在军备发展和采购方面的一切活动,随后,军方与政府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秘密军备,1933年德国总理希特勒要求:“以下五年要致力于德国人民的重整军备工作,”1935年3月,德国航空部长戈林对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宣布,德国已拥有一支空军。七天后,德国由向英、法、意,波等国表示,德国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组建一支在和平时期拥有36个师,大约50万兵力的陆军1936年8月希特勒制定四年计划(1936-1940)备忘录,要求德国尽可能地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对德国产重依赖进口的战略原料要加大生产,增加合成橡胶、铁矿和油脂的生产。“四年计划”总负责人戈林称:“我们已经处于动员阶段,只是尚未点火而已”,要求四年内德国军队和经济须为战争做好准备,1937年,希特勒召开会议,宣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必须迅这解决,如无例外,在1943—1945年前,当德国获得它的最大力量时,将会进行对英法的战争。

——摘编自陈坤胜《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前德国对战争的经济准备》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德国为整顿军备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德国整顿军备的原因。
2020-03-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渭南市咸林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网上自我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68022010017060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1.55.79.123.514.528.2

材料二   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英国漫画《三头怪兽》,漫画中的怪兽,头部是希特勒,中间是墨索里尼,尾巴上是东条英机。


(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以“走向战争”四个字概括1929—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结合以上表格和漫画材料,解释“走向战争”的表现。

材料三



(2)观察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战争过程呈现的主要特点,分别写出苏德战场和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四   苏德战争爆发,英美当局认识到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是称霸世界的前奏,苏联如被灭亡,他们自身也难保全。因此,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把“粉碎希特勒”作为“首要任务”,呼吁齐心协力打击法西斯。1941年10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英美以武器装备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这是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的联合行动。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仅就经济方面互相支援而言,美国向其他盟国提供了总额近500亿美元的租借援助物资。英国得到最多,近300亿;苏联其次,约111亿,包括卡车约45万辆(占苏军车总量50%以上);中国约16亿。美国也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盟国提供的军需、设施、劳务、资源等得到“逆租借”达78亿美元,其中约67亿来自英国和英联邦。此外苏联还得到英国近20亿美元的物资援助。

——摘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3)依据材料四,指出英法美等国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的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对于消灭法西斯集团的重要意义。

材料五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摘编自《联合国宪章》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简述联合国成立的主要背景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向国联递交投诉书,国联派出由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国际调查团。1932年10月,调查团发布“李顿报告书”。报告书开篇指出“中国民族在进化中”,否认日本屡次对“中国为并非有组织之国家”的诬蔑;满洲“遂为中国人之满洲,不可移易也”。关于“九·一八”事变,报告书“并不摒弃下列之假定,即当时在场之军官或系认为自卫而出也”,但“日军是夜之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之自卫手段”。国联正式公布报告书后,国人一改初期对报告书的期望,不满其“形式上之主权”,深感该解决方案未真正维护中国之主权。日本军部蔑视其“仅只一旅行记耳”,随后退出国联,毅然走上了侵略的不归路。

——摘编自董亮《重评李顿报告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顿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顿报告书”的影响。

5 . 材料 1931年9月18日,日本置华盛顿体系和“巴黎公约”于不顾,悍然对华发动了侵略战争,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下,短短三个月占领了东北全境。事变发生后,美国虽然不愿意放弃在华传统利益和“门户开放”政策,但是当时其严重经济危机影响了其外交,束缚了胡佛政府的手脚;二是美国政界中还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在东北有“特殊利益”,不便干预过多;三是美国在中国东北直接利益不大,美国与日本贸易额却不小,犯不着太和日本为难。因此,九一八事变后初期,美国“劝中国政府采取妥协步调”,不给日本民族主义煽动者以可乘之机,认为日本外相有可能实行“和解”外交。为此,美国姑息日本,迟迟不愿意采取行动。当国联就九一八事变探询美国态度时,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一方面表示愿与国联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对事件调查并未做出正面回答。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后初期美国姑息日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初期美国姑息日本的影响。

6 . 材料   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苛制裁限制了欧洲均势的恢复与发展。因此,修正凡尔赛和约很快成为战后诸大国的共同诉求。1925年,洛迦诺会议召开。英、美试图通过对德国的援助与扶植将德国纳入新的欧洲体系,并且通过对法国的施压,迫使法国接受英、美主导、重塑均势的事实。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英、美完成了对凡尔赛体系的初步修正。为了补偿法国的损失与缓解欧洲矛盾,英、美利用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与仇恨,将欧洲矛盾统一引向东方。但这一政策却成为了德国崛起的保护伞,造成了德国实力的恶性膨胀,以至于希特勒上台后(1933年一1939年),其推行的战时经济政策迅速恢复了德国国民经济,与英、法、美迟钝的经济复苏进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摘编自严展宇《均势为什么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诸大国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试图回归欧洲均势的做法所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1月法国同意把法属吉布提港到埃塞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铁路20%的股票让给意大利。意大利则放弃对法属突尼斯的要求,并同意照顾法国在埃塞俄比亚的特殊利益。……赖伐尔后来曾露骨地说:“如果意大利扩张,向着巴尔干、多瑙河和近东,那对全欧洲是一种灾害,势必演成欧洲战争。所以把这个潮流澎湃的意大利转移一个方向‘开渠疏通’岂不更好些吗?让我们向着非洲沙漠吧!在那里它将畅流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了。”

——摘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1935年10月3日,墨索里尼的军团侵入独立的非洲王国埃塞俄比亚。……墨索里尼决心排除出现第二个阿杜瓦惨败的任何可能性。他准备了一支25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加上非洲的援军和劳工队伍共达40万人。这支队伍装备着难以对付的坦克队、摩托化部队和飞机。相比之下,埃塞俄比亚军队不到30万人,且几乎所有人员的装备都比意大利非战斗人员的装备差。……摩洛哥里夫(部落)人的胜利证明用游击战术来对付装备优良的欧洲军队是十分有效的,但埃塞俄比亚部族首领以其自取灭亡的傲慢和无知藐视游击战,认为它毫无价值,有失身份。相反,他们企图进行阵地战,结果遭到无情的炮击、轰炸,甚至还遭到了芥子气的喷洒。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国际联盟行政院于1935年10月7日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4天之后,国际联盟大会投票表决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石油或煤不在制裁项目之内,同时国联没有对意大利采取海上封锁或对意大利关闭苏伊士运河以切断在埃意军的供应线。……墨索里尼在1938年承认: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去,我就将不得不在一周中从埃塞俄比亚撤退。这对我来说将会是一个无比的灾祸!”

——摘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在非洲扩张的态度,其目的是什么?
②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把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战争失败的原因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③材料三表明英法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采取了什么政策?从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2019-09-1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永川区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   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及背景,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挂制了社会主要舆论。

——摘编自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材料二   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特定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法西斯罪行深刻反思产生的影响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4年6月法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当前任务是团结一切民主力量,保卫人民民主权利,争取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1935年7月14日,法国举行了共产党、社会党、激进党等六十九个党派、团体参加的“和平和自由大会”,宣布成立人民阵线全国委员会。1936年1月,公布了《人民阵线纲领》,纲领要求解散法西斯组织,保障工会权利和人民受教育与信仰自由,反对失业,保卫世界和平等。4月,人民阵线在国民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组建了以莱昂勃鲁姆为首的人民阵线政府。勃鲁姆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将《人民阵线纲领》宣布的政策措施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1938年10月,达拉第政府公然同人民阵线决裂,迫害共产党人,镇压罢工运动,人民阵线终遭破坏。虽然如此,人民阵线推行的措施许多都具有历史意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所采用并沿用至今。

——摘编自陶樾《论法国人民阵线的形成及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纲领》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人民阵线运动的历史影响。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5年3与9日,德国航空部长戈林对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宣布,德国已拥有空军。7天后,德政府向英法等国表示,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约50万兵力的陆军。美国政府不仅公开拒绝对德国公开重整军备一事发表评论,还告知驻外使节:美国目前没有必要采取任何行动。罗斯福在演讲中说:德国重整军备是在部分修正《凡尔赛条约》,可使欧洲保持稳定,很有必要。美国政府的这一态度与战后美国资本家对德国的巨额投资密切相关。据统计,1931年美国在德国的投资额为94亿美元,占外国在德国投资总额的40%以上。但形势的发展证明,美国的冀图不过是一厢情愿。

——摘编自程文进《美国对德国1935年重整军备的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德国重整军备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上述态度产生的影响。
2019-07-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