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20—40年代出现的一种反动的社会运动、政治思潮和统治体制,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1938年,农业国对工业国的关税,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亚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罗马尼亚由48.5%增至55%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捷克斯洛伐克由36.3%增至84%。

——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民族主义发展到顶点。在欧洲人看来,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相互重叠的词汇。民族主义者认为,对本民族的热爱,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因此爱国主义成为了具有相当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主义口号,并被统治者利用来进行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极端民族主义与沙文主义、排他主义和种族优劣主义等联系在一起,最后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高全喜《论民族主义》

材料三 194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召集特别会议,决定对国际战局之方针:太平洋反法西斯各国应成立正式联盟,由美国领导,并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要求英、美、苏与我国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联合各国约定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结束以前,不对日媾和。12月9旦,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蒋介石还分别照会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由中、美、英、苏、荷五国订立联合作战计划,由美国领导执行。罗斯福16日复电,主张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即反轴心各国组织,由中、美、英、苏、荷诸国代表参加的军事会议。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约定加盟诸国“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对抗法西斯国家,并且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张海峭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世界市场出现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设的意义。
2020-07-13更新 | 18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之间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战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摘编自[日]中村粲《大东亚战争的起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村粲所认为的日本侵华原因的观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观点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 1932 年底,美国向日本供应了 1.81 亿美元的军火。1931年12 月,美国不仅拒绝国联邀请其加入调查团,国务卿史汀生还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美国政府都不参加任何压制行动或使用制裁”。 七七事变后,当中国驻美大使施肇基请华盛顿出面调停时,美国代表项白克毫不犹豫就拒绝了,理由是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不会使美国蒙受多大损失”。当时,日本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正是要靠日本解决国内头疼的经济危机问题。 因此,美国不打算对日本禁运,反而慷慨地为其提供钢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 1947 年,前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承认:美国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的政策直接导致了珍珠港事件。

——摘编自许述、赵占豪《二战时的绥靖政策:美国为什么一开始不把住日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2020-07-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2020届高三临考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弈与斗争便开始了。

1939年3月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继而把目标对准波兰,国际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为维护自身安全,英国的“反绥靖派”强烈要求政府与苏联携手,双方经过相互试探并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马拉松谈判,却没有会谈成功,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的》。

——摘编自百度百科及孙旗红《苏联与绥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9年英苏谈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9年英苏谈判的实质及谈判失败的影响。
2020-07-0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一次大战对所有参战的欧洲国家都是一场灾难,英国作为战胜者也不例外。战后建立起来的凡尔赛体系,从结构上说同德国统一前的欧洲格局类似,两翼较强而中间过弱,不太稳定,而德国强烈的不满情绪又使这种不稳定性大为加剧。一战虽然消除了德国海军对英国的威胁,但欧洲大陆原有的均势也同时被破坏,这反过来又为英国的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因此,战后英国欧洲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调整不合理的凡尔赛体系,恢复德国正常的国际地位及作用,使欧洲格局重新达到平衡和稳定。“(欧洲的)重建既是向前看也是向后看:向前是建立国际联盟,向后是回到1914年前德国被作为平等友好的大国对待的美好日子。”

——张新宇《简析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历史渊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战后英国的欧洲政策

2020-07-0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伯特兰·罗素认为,西方民族“源于精力过剩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传教狂热、野心无穷、蛮横好斗、支配欲强、盲目追求进步与效率”对此(战争)负有根本责任;西方文明品质“使人们永不平静、永不知足,盲目地投身于竞争、冲突、开发和破坏”。

欧洲不像中国这样,拥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样一个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而且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开,更重要的是,主要河流黄河、淮河、长江更流向一致,极有利于跨区域文化整合和政治统一。欧洲在古代条件下虽然也适合农耕,却因较为寒冷而农业生产率偏低,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往东南西北多个方向,致使各地之间隔断,再加海洋阻遏,欧洲被天然地划分为法、德、意、西、英和东欧多个地缘政治区域,凡此种种都很不利于跨区域政治整合和统一。


(1)根据材料,概括伯特兰·罗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伯特兰·罗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认识。
2020-11-13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升级,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曾含泪表示:“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欧盟,欧洲团结是纸上的童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大战起因,因立场和视角不同,观点纷杂。……当时的分析与后来的研究,不尽相同。一战导火索,清晰简单。1914年6月28日早晨,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和夫人索菲访问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青年用左轮枪射杀。谁点燃了战导火索?哪个因素解释力最强?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

材料二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步步加剧,国际局势日益严峻。193年12月苏联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但最终由于遭到英法等国的反对无法实到1939年8月,苏德双方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欧洲大战爆发。

苏联随即宣布苏联对于同它保持着外交关系的各国将奉行中立政策

——摘编自万柏连《欧战爆发前后苏联欧洲政策的变化》

材料三 欧盟外交大事记(部分)

1994年与俄国签订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
1996年与亚洲10国首脑在曼谷举行首次亚欧会议(美国未参与)。
2000年与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签订第五个《洛美协定》,进一步扩大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帮助。
2001年严厉批评美国废除《京都议定书》的行为。

——整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的角度回答战争的性质;并分析“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仗?”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30年代苏联对欧政策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选择其一回答:①结合欧盟外交大事记,概括欧盟外交的特征;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视角简要分析其对世界的意义

8 . 材料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多次召集议员、财界、舆论界的会议,要求其与政府合作。《朝日新闻》《日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大报,都开辟国民“国防捐款”专栏,每天更新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等信息,并配以煽动性语言,以增强示范效果。1937年8月,日本内阁通过《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实施纲要》,要求国民“增强举国一致,尽忠报国的精神”。9月11日,在东京召的国民精神总动员大会,要求国民做到尽忠报国,坚忍持久,支持战争。10月成立了米官半民性质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联盟,在全国各地成立相应的组织,各级行政长官兼任会长。1938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国民总动员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国民卷入战争体制。

—摘编自史桂芳《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形成及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在1914年以前,欧洲脱离了它原先运行的轨道,阴谋论开始流行,尤其是断言德国人谋划了战争。威廉二世这位不幸的德国君主,被协约国描绘为魔鬼,其触角伸开要捕获小国家。而德国人相信:他们嫉妒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毁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唯一的罪责是经济上获得成功在保卫国家方面,人们越来越有更大的利害关系这是民主化和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尽管结果往往是不完美和不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市民都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1914年证明,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国家正遭到攻击时,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进爱国,当战争真的到来后,普遍出现的是愉悦而不是沮丧。

——摘自罗兰.斯特龙伯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加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莫的和平运动发展成为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甚至恐战的社会潮流,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并且与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交织在一起,1933年1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2月,英国的和平主义者举行了“本议院决不为它的国王和国家而战”的模拟辩论会,表示出对英国再次进入战争的担忧和恐惧,这场辩论会通过了“决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决议,与此同时,美国的学生会也对21000人进行了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其中有8000名和平主义者,另有1OOO人表示只有他们的国家遭到入侵时才会战斗,1933年3月,英国召开全国反战大会,1500多人参加,20多位英国作家拥护这个大会。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字后返回英国时受到民众盛大而热情的欢迎。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也感到宽慰,认为和平已经保住,这种说法的根据之一就是在民众中有57%的被调瓷者赞同《慕尼黑协定》.

——摘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爆发前欧洲主要国家民众的情绪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情绪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30年代,欧美国家民众和平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国家民众和平运动的历史影响。
2020-07-2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七事变爆发后,英国便邀请美国共同“斡旋”,替日本转达所谓的“和平条件”,即要蒋介石政府投降。1937年9月12日,中国就日本全面侵华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要求世界各国制裁日本。然而,当时把持国联的英国对此百般拖延和阻挠,敷衍了事,企图把中国的申诉推出国联之外。1939年4月,英国驻华大使往返于日本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积极策动“中日议和”。与此同时,日本则在中国的沦陷区内进行反英活动,并寻找借口封锁了天津的英国租界。日方声称,若“英国不同日本全面合作”,日本将不解除对英租界的封锁。在日本的强大压力下,英国决定向日本让步。1939年7月2日,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承认中国的现状和在华日军的特殊需要”。7月17日,英国政府又同意关闭滇缅公路3个月,切断了所有通过香港援华物资的运输。据日本官方统计,仅1937年上半年,日本就从美国进口钢铁130万吨;七七事变后的一年内,美国运往日本的军事战略物资竟占日本全部消耗的92%。英国不仅供给日本大批军用器材,还租船帮助日本进行军事运输。

——摘编自《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1943年10月,美、英、苏3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3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方面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方面则认为,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赫尔强调:“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秉常日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七七事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英美对日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并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