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政德”一词首见《国语》,主要用以论说君主的德性德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对为政者的德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孔子认为“仁”是为政的根本和出发点,他强调为政者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围绕着如何仁民,他提出“政有使民富且寿”“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主张。他主张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同时,他认为为政者要先从修身齐家、努力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境界做起,然后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和国家,从而达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实施政令,只有为政者以德修身,勤勉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而对于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现实启示。
2 . 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传承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最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使人有点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在教学中孔子比较注重哪些教学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
2022-04-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三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适用于安吉、长兴(除金高外))试题
3 . 东海西海,心同理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时期     中国西方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人是政治动物……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王阳明

(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摘选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人们协议联合组成他们生活在其中的政府,将一部分权利交出,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为了确保社会约定的实现,必须分权而治, ……立法权属于人民,执行权和对外权属于政府或君主;执行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

     --洛克《政府论》


(1)阅读时期①的两则材料,写出这一时期的大致时间,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看法及共同点。
(2)阅读时期②的两则材料,指出王阳明和路德在目标与思想方法中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东西方产生这一共同变化的时代背景。
(3)阅读时期③时期两则材料,指出黄宗羲和洛克思想的本质区别,请分别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原因。
2022-03-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考试(6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者。他组织学生对158个城邦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上升为普遍意义的理论。在谈到理想城邦的政体形式时,亚里士多德系统阐述了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他指出共和政体不应凭借外力支持,而要依赖内在均势来求其稳定。公民的普遍参与是实现城邦稳定的必要条件。他认为理想的政体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因为他们人数最多,能成为贫富两个阶级的仲裁者,以避免党争,减少内讧。对于城邦的治理,亚里士多德非常强调法律的作用,有了良好的法律,全体人民,包括统治者一律服从。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城邦政治时所用的方法。
(2)据材料,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的主要特征。
2022-03-15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发展演讲过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


材料二   唐代,当时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以佛教徒为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西方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周游列国、主张未被各国采纳之后,孔子晚年回到了哪一诸侯国?他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举例说明宋代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
2022-03-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末期,礼包括贵族交际中的礼节及贵族婚丧嫁娶等的典礼。当时儒者依靠襄助这些典礼和教授仪文为生,“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孔子及弟子将当时的交往礼仪和各种典礼整理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礼》。他传承古典文化的原则是“述(记述)而不作(修改),信而好古”,但在传承礼的细节上偶有取舍,例如冕,古礼用麻,时人用丝,孔子遵从民众习惯,因为当时用丝廉价;又如古礼臣拜君于堂下,而当时臣拜君于堂上,孔子采用古礼。孔子传承礼的指导思想是“忠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的意义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六经中,《礼》是孔子常讲和弟子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据材料,概括孔子重视礼的表现,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孔子对礼的传承。
2022-02-20更新 | 32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虽“罕言利”,但他不排斥“利”,且表明在“义以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主张“以义制利”,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强调“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懂得“以德生利”才是长久之道。在财富分配的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公有制”的原则。在理想国中,国民谁也不能拥有私有财产,统治阶级——哲学家和武士“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能够拥有“金和银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们常有的一切”。柏拉图同时强调精神财富的重要性,物质财富仅是一种下等财富。

——摘编自朱晨蕾《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论之比较分析》

(1)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财富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据材料比较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观的异同,说明他们的财富观对当今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此人在途经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鋣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吕氏春秋.异宝)记载楚国令尹孙叔教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盛世。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孟子两人关于封建制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孔子、孟子上述认识差异的因素。
2022-01-05更新 | 36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初创之中国

材料一



(1)对于研究孔子、秦始皇、汉武帝而言,材料一中属于直接史料的是______;属于间接史料的是______。(填写字母)。

材料二: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2)你认为材料二的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2021-11-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公元前6-4世纪,东西方文化在几乎没有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出现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老子、孔子等圣人先哲,他们振聋发聩的著述和思想至今在很多方面文明仍然难以超越。


(1)用一句话介绍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结合所学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教育目标上的不同。

材料二   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讲治统(围绕政治),这是汉儒;二是讲道统(围绕道德),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三种都是意识形态,说是爱孔子,其实是害孔子。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这一观点,结合所学史实阐述你的理由。
2021-11-0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