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90 道试题
1 . 现有两纯种小麦,一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I、II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该方法称________,依据的变异原理是_________
(2)图中①和④的基因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___(时期),
(三)过程采用的操作称为__________,获得的植株往往表现为____________等特点。
(四)过程所作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使用的药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方法II一般从F1经(五)过程后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体占________,让F1按该方法经(五)(六)过程连续进行2代,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
(5)如将方法I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2016-11-26更新 | 7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黑龙江省龙东南四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
2 . 某多年生高等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其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A或a基因控制合成蓝色色素,B或b基因控制合成红色色素,不含色素表现为白花,含有两种色素表现为紫花。为研究其遗传机制,某同学选取一蓝花雌株和一红花雄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₁表现为紫花雌株:蓝花雄株=1:1.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是__________(填“A或a”),A基因与a基因的根本区别是基因中碱基对的__________不同。
(2)在该多年生高等植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发生基因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性。
(3)为解释上述杂交结果,该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B基因控制红色色素的合成且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假设二:B基因控制红色色素的合成且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①__________
为验证哪一种假设正确,以上述F₁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试验方案。
实验方案:取②__________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若假设二正确,则预测实验结果是子代表现为:
蓝花雌株:紫花雌株:蓝花雄株:红花雄株=③_____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
2024-06-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3 . 长翅与残翅,红眼与白眼是果蝇的两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相关基因可用A、a与B、b表示)。下面图示为某果蝇的染色体及基因组成,下表为该果蝇与“另一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残翅红眼

残翅白眼

雌蝇

0

0

雄蝇


(1)果蝇是遗传学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与a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可知A基因控制________(填“长翅”、“残翅”、“红眼”、“白眼”)这一表现型。
(3)分析图可知,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包括_______条染色体。该果蝇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若该果蝇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产生的一个配子的基因型为AY,则同时产生的另三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表可知“另一亲本”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_____
4 . 油菜素类酯(BR)促进水稻生长与D11和D61基因有关,其中D11基因的产物是BR合成的酶,D61基因的产物是细胞膜上BR的受体。育种工作者对野生型高秆水稻进行诱变育种,选育出三株矮秆隐性突变株,其中甲和乙为单基因突变株,丙为D11和D61双基因突变株。
(1)为探究甲、乙突变株与D11、D61基因的关系及D11和D61基因是否能独立遗传,某生物兴趣小组完成了以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将突变体甲、乙分别与突变体丙杂交产生F1,幼苗期喷施BR后在拔节期观察株高,发现甲组子代全为高茎,乙组子代全为矮茎,再将两组F1植株杂交产生F2,F2中高茎∶矮茎=1∶3。
实验二:将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F1,F1全为高茎,再将F1植株自交产生F2,F2中高茎∶矮茎=9∶7。
根据实验一的结果,甲、乙突变株与D11、D61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上述两组实验中,可以证明D11和D61基因能独立遗传的是_________(填“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一和实验二”或“都不能说明”)。现将实验二F2中每株高茎自交得到F3种子隔离种植,这种单株收获得到种子长成的植株称为株系。理论上,高茎和矮茎之比为3∶1的株系在所有株系中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
(2)水稻花为两性花,花小,自然条件下风媒传粉,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的发现为杂交育种过程中节省了_________这一繁琐操作,并且避免了自花授粉,可以保证杂种优势。研究发现,水稻存在一种温敏不育性状,温敏育性与否与T基因和Ub基因有关。T基因的产物是一种正常的核酸酶(Rnase),t基因的产物无活性。当温度高于25℃时,基因型为ttUbUb的水稻表现为花粉败育,结合下图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两个可调节温度的大棚,请利用温敏雄性不育株(ttUbUb)和矮秆植株设计两个实验分别培育水稻杂交种和保存温敏雄性不育株,请写出简要思路_________
2023-05-08更新 | 2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生物试题
5 .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在杂交水稻领域不断创新,使我国成为世界杂交水稻强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回答下列有关水稻研究的问题:
(1) 软米饭松软可口,软米水稻的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软米基因(Wxmq)由蜡质基因(Wx)突变形成,两者互为________。Wxmq与Wx序列长度相同均为557个碱基对(bp),但其内部出现了限制酶NlaⅢ的识别位点,该基因突变最可能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发生__________导致。用限制酶NlaⅢ处理不同植株的DNA片段,获得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分析可知含有软米基因的植株为________(填植株编号)。

(2)水稻壳的颜色黄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用某纯合白颖稻壳品系与另一纯合黄颖稻壳品系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黄颖,F1自交,F2中黄颖∶白颖=1 796∶1 398。科研人员将实验获得的F2中杂合白颖个体自交,后代未发生性状分离,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

(3) 科研团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株7号染色体三体的水稻植株,其染色体组成如右图所示。其中6、7为染色体标号,D为抗病基因,d为非抗病基因。若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3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形成含有1条或2条染色体的配子,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参与受精作用。现用非抗病水稻为母本(dd)和该三体抗病水稻(Ddd)为父本进行杂交,按题意父本(Ddd)产生的雄配子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若将上述实验称为正交,请预测反交实验的F1中,抗病水稻中三体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4) 粳稻和籼稻间的杂种优势很早就被发现,但是粳、籼杂种存在部分不育的现象。水稻的部分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探究其遗传学原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① 实验一:粳稻品系甲与籼稻品系乙杂交,F1全部表现为部分不育;粳稻品系甲与广亲和品系丙杂交,F1全部表现为可育,F1与籼稻品系乙杂交,后代表现为部分不育∶可育=1∶1。研究人员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个假设,认为水稻育性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根据遗传图解推测当水稻基因组成中存在________基因时表现出部分不育。
② 已知水稻的非糯性(M)和糯性(m)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继续进行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非糯性粳稻品系丁与糯性广亲和水稻品系己杂交,F1与非糯性籼稻品系戊杂交获得F2,结果发现F2中MM∶Mm=1∶1,且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部分不育,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请在下图中将实验二的遗传图解补充完整________

请根据实验二结果分析并在相应位置画出控制水稻育性的两对基因与控制糯性与非糯性的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关系示意图______________
2021-05-31更新 | 5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6 . 研究发现,染色体DNA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简称STR)是以2~6个核苷酸为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片段,单元的重复次数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根据单元的重复次数,成对染色体的同一STR位点简记为n/m(一条染色体中重复n次,另一条染色体中重复m次)。某孕妇妊娠25周后胎死腹中,引产后娩出1男死婴,胎盘娩出后随之娩出与胎盘不相连的一堆葡萄状组织(医学上称葡萄胎),是异常受精后无法发育为胚胎的病变体。经鉴定,死亡胎儿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无染色体畸变。为明确诊断葡萄胎的成因,医生分别从死亡胎儿肝脏组织、葡萄胎组织及双亲静脉血提取DNA,用于STR分析,结果如下表(“一”表示未检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STR位点

父亲

母亲

胎儿

葡萄胎

D1

18/18

18/19

18/19

18/18

D2

25/29

23/26

23/29

25/25

D3

36/24

24/28

36/24

36/36

D4

28

17/21

21

D5

30

30

30/30

A.仅考虑STR位点D3,若该夫妻再次怀孕,则下一胎与此次死胎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概率为1/4
B.若表中父亲患色盲、母亲正常,则与色盲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STR位点是D4
C.分析表中STR位点D2,不能分析得出本例葡萄胎的染色体来源于双亲的情况
D.分析表中STR位点D5,推测葡萄胎细胞中含有2条Y染色体导致胚胎不能正常发育
7 . 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及基因是否可育对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I.玉米(2n=20)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自然状态下的玉米可以同株异花传粉,也可以在植株间相互传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和豌豆都是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共同优点是____(答出一点即可)。对玉米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定____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2)已知玉米籽粒的白色、黄色和紫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如图1。

①两纯合白色和紫色亲本杂交得F1,F1代自交产生的F2代出现9:3:4的比值,取F2中黄色再次自交,所结籽粒中表型和比例为____
②根据图示的色素合成途径,基因通过控制____的合成进而控制细胞中紫色色素的生成。
(3)自交不亲和是一种植物界常见的现象,指的是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籽.但自交不能结籽。玉米的自交不亲和由S1、S2、S3等多个基因控制,这些基因位于某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现将相应的玉米个体之间进行杂交,自交不亲和机理如图2所示。据图2可知,花柱可阻止与其子房中所含基因相同的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如基因型S1S3的花粉落到S1S2的柱头上时,含基因____的花粉受阻,而含基因____的花粉不被阻止可参与受精,生成S1S2和S2S3的合子。

Ⅱ.三系法杂交水稻是我国研究应用最早的杂交水稻,由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种水稻培育而成,水稻的花粉是否可育受细胞质基因(N、S)和细胞核基因(R、r)共同控制,其中N和R表示可育基因,S和r表示不育基因。只有基因型为S(rr)的水稻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余基因型均表现为雄性可育。图3表示杂交种培育的过程,谓回答下列问题:

(4)水稻雄性可育的个体基因型共有____种。雄性不育系的获得,大大提高了杂交育种的工作效率,这是因为____。育种过程中,不育系A作为____(填父本或母本)。
(5)保持系B的基因型为____,恢复系C的基因型有____
(6)现有几株含有两个R基因的植株,发现中R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三种情况如下图4。图中____(填I或Ⅱ或Ⅲ)所示的直株与不育系S(rr)杂交后,后代均为可育的杂种水稻。

2024-05-3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理)生物试题
8 . 植物的雄性不育(花粉败育,但雌性器官仍然发育正常)一般分为核不育和质核互作不育两大类。类型一:核不育。根据核不育的原因又可分为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和环境诱导的核不育两种。类型二:质核互作的雄性不育。即雄性不育受到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基因的共同控制,当细胞质不育基因SA存在时,核内必须有相对应的隐性不育基因aa,即个体基因型为SA(aa)时才表现为雄性不育。根据控制雄性不育质核基因的对数可以分为主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两种。回答下列问题:
(1)类型一中的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即花粉是否可育由细胞核基因的显隐性控制,与细胞质基因没有关系。假定某植物开单性花,其雄性不育由基因R控制,取一杂合雄性不育植株与另一可育植株杂交得到F1,将F1进行自由交配,预测F2雄性不育植株与雄性可育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_
(2)类型一中的环境诱导的核不育,即花粉是否可育由细胞核基因在特定环境下的表达产物控制。同一植株,在一定条件下花粉可育,在另一特定条件下花粉不育。“两系法”杂交水稻是最为典型的实例,其育种过程如图1所示。

①假定有温敏雄性不育植株M、N,且M的雄性不育起始温度低于N的,在制备杂交种子时,考虑到温度的日间波动,最好选用植株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来制种。
②图1中,杂合子F1表现出优于双亲的生长状况,也叫杂种优势,但我们一般不继续将F1自交留种,原因是___________
③在长日照下,小麦光敏雄性不育系仍有超5%的自交结实率,为制种带来了一定困难。现有纯合的光颖和毛颖小麦若干,毛颖(P)对光颖(p)为显性,请利用小麦颖的相对性状设计一代杂交实验解决上述问题:___________
(3)类型二中的主基因不育,指一对或两对核基因与对应的不育细胞质基因决定的不育性,在这种情况下,显性的核基因能使对应细胞质的不育基因恢复正常。假定某水稻品种为主基因不育型,其花粉是否可育受细胞质基因S、N和细胞核基因A、B共同控制,植株中出现SA(aa)或SB(bb)均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余的都可育。根据图2杂交实验回答:

①预测F2中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为__________。若将亲本恢复系的基因型换成SASB(AABB),F2的表型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
②预测正交SANB(AAbb)♀×NASB(AAbb)♂和反交NASB(AAbb)♀×SANB(AAbb)♂子代的育性:正交__________,反交__________
9 . 小麦品系I的麦穗性状表现为二棱、曲芒;品系Ⅱ的麦穗性状表现为六棱、直芒。研究人员将品系I和品系Ⅱ杂交,F1麦穗性状全部为二棱、曲芒。F1自交,得到F2,统计F2麦穗性状,结果如表所示。根据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F2麦穗性状表现统计

麦穗性状

二棱曲芒

六棱曲芒

二棱直芒

六棱直芒

统计结果

541

181

177

63


(1)上述麦穗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
A.二棱曲芒B.六棱曲芒
C.二棱直芒D.六棱直芒

(2)控制小麦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遵循_____定律。
(3)F2中出现的不同于F1的麦穗性状的现象称为_____
(4)F2代中麦穗性状表现为六棱曲芒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
A.1/16B.9/16C.3/16D.4/16

(5)F2中的六棱曲芒和六棱直芒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关于后代说法正确的_____。
A.4种表现型B.2种表现型
C.4种基因型D.2种基因型

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两性花。我国科学家用两种非糯性小麦(关东107和白火麦)培育稳定遗传的糯性小麦,过程如图1。

(6)F₁与玉米杂交时,需在开花前,去除小麦花内的_____并套袋,3~5天后授以玉米的花粉。
(7)简述单倍体小麦高度不育的机制:_____
(8)单倍体胚培养7天后,科研人员将秋水仙素添加到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统计单倍体胚的萌发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结果如图2。据图可知,秋水仙素可_____(A.“促进”或B.“抑制”)胚的萌发;就导致染色体加倍而言,浓度为_____mg·dL-1白的秋水仙素效果最好。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10 . 果蝇是遗传学实验的良好实验材料。下图是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写出一个染色体组__________。如果对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_________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2)若果蝇无眼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是由于控制正常眼的基因中间缺失一段较大的DNA片段所致,则该变异类型是_________
(3)已知果蝇正常翅(B)对小翅(b)为显性,遗传学家针对果蝇该对相对性状进行了相应的遗传实验。
实验一:
父本母本子一代
正常翅小翅正常翅(♀):小翅(♂)=1:1
实验二:遗传学家将一个DNA片段导入到子一代正常翅雌蝇的体细胞中,通过DNA重组和克隆技术获得一只转基因小翅果蝇。
研究发现:插入的DNA片段本身不控制具体的性状,但会抑制B基因的表达,使个体表现为小翅,b基因的表达不受该片段影响;若果蝇的受精卵无控制该性状的基因(B、b),将造成胚胎致死。
请回答:
由实验一可知,控制果蝇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子一代雄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
遗传学家认为该DNA片段插入到果蝇染色体上的位置有4种可能(如图),为确定具体的插入位置,进行了相应的杂交实验。实验方案:让该转基因小翅果蝇与非转基因小翅雄性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不考虑其他变异类型)

结果与结论:
①若子代小翅雌蝇:正常翅雌蝇:小翅雄蝇:正常翅雄蝇=1:1:1:1,则该DNA片段的插入位置属于第1种情况﹔
②若子代_________,则该DNA片段的插入位置属于第2种情况﹔
③若子代全为小翅,且雌雄比例为1:1,则该DNA片段的插入位置属于第3种情况﹔
④若子代_________,则该DNA片段的插入位置属于第4种情况。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