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高中生物综合库 ×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斑马鱼如果看到同类遇险,自己也会感到恐惧。这种“共情”由神经元分泌的催产素所调控,缺乏产生催产素相关基因的鱼无法察觉同类的情绪。催产素对小鼠有同样的作用,也会影响人类的社会性反应。关于上述信息说法不正确的是(       
A.被敲除催产素合成基因的斑马鱼会成为“不合群”的鱼
B.无法察觉情绪的鱼注射催产素后能恢复“共情能力”
C.催产素引起女性的子宫收缩过程不存在反馈调节
D.这种机制可能演化于鱼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
2023-06-23更新 | 3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北京大兴精华学校高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2 .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工程菌控制多细胞生物体内基因的表达,尝试编程细胞的性能。
(1)RNA干扰(RNAi)是将目标基因反向引入到生物体内,使其产生的反义RNA和目标基因转录出_______的结合,进而实现目标基因的敲降。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反向连接α启动子(可响应不同浓度的A物质的诱导),并导入到大肠杆菌体内,构建工程菌X1
(2)秀丽隐杆线虫捕食细菌后通过在咽部研磨细菌并吸收细菌的内容物。其吸收的反义RNA将分布在整个线虫体内。用X1饲喂线虫,在A物质的诱导下,线虫的GFP表达会受到_____;调节A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线虫GFP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__
(3)M基因和N基因分别是线虫体内控制脂肪积累和震颤的基因,若要利用上述的工程菌达到控制线虫的脂肪积累和震颤,工程菌中相关基因的设计应为__________________(β启动子、γ启动子分别响应B物质、C物质的诱导)。
A.β-M        B.β-M(反向接入)             C. γ-N     D. γ-N(反向接入)       E.M-N
对线虫施加的诱导物为__________________
a.B物质                                 b.C物质                                               c.B或C物质
(4)该项研究的应用价值是_________________
2023-06-05更新 | 28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北京大兴精华学校高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3 . 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会因感染病毒而逐渐退化。马铃薯脱毒技术是解决马铃薯退化的主要技术措施。下面关于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马铃薯的茎尖所含病毒很少,所以可不经消毒直接将顶芽接种在培养基上
B.茎尖的大小对脱毒效率有较大影响,茎尖越大,携带病毒的概率越大
C.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配比对马铃薯的茎尖培养影响很大
D.必须对试管苗进行病毒检测,在确认试管苗不带病毒后,才可继续扩繁试管苗
2023-06-05更新 | 3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大兴精华学校高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4 . 下胚轴是植物幼苗阶段的核心器官之一,负责将幼嫩的子叶推出土壤表层,以进行光合作用。科研人员就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对胚轴生长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
(1)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时,幼苗合成并响应BR,进而_________幼苗下胚轴快速伸长,以寻找光源进行光合作用。幼苗见光后,下胚轴生长受到抑制。
(2)科研人员发现一种NF-YC蛋白缺失突变体(nf-yc突变体),与野生型(WT)相比,其幼苗的下胚轴在光照下可以继续生长,而在黑暗中,两者下胚轴的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此实验结果说明:光照通过NF-YC蛋白下 ________________胚轴的生长。
(3)为研究NF-YC蛋白和BR之间的调控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在光下分别培养nf-yc突变体与野生型幼苗,检测BR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和BR含量,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
②光照下, 用BR合成抑制剂(BRZ)处理nf-yc突变体和野生型幼苗后,再分别用不同浓度的BR处理,检测下胚轴长度,结果如图3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综合上述信息,推测NF-YC可能还通过抑制植物____________,进而抑制下胚轴的生长。
(4)后续实验发现,NF-YCs通过与BR信号途径的负调控因子BIN 2蛋白结合,增强BIN 2自身磷酸化, 从而促进其稳定性,最终抑制BR信号途径。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请完善光照影响下胚轴生长的调节机制模型(在方框中以文字和箭头的形式作答)________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学习以下材料,完成(1)~(5)题。
细胞周期阻滞,细胞是否会走向衰老
细胞的生命历程都要经过生长、增殖、衰老和死亡几个阶段。衰老死亡的细胞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同时新生的细胞也不断从相应的组织器官生成,以弥补衰老死亡的细胞。细胞周期阻滞是细胞衰老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因此一些科学家将细胞衰老定义为DNA损伤和其他应激引起的不可逆的细胞周期阻滞。然而, 这一定义并不完善,例如,在年轻的有机体中,神经元和心肌细胞虽然处在不可逆的停滞状态,但它们并不衰老,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以是年轻的,也可以是衰老的。
科学家假设:细胞周期阻滞而不抑制细胞的生长将会导致细胞衰老,即抑制细胞生长可以阻止细胞衰老。为验证该假设,科研人员利用动物血清(含有生长因子)和HT-p21细胞系(细胞合成的p21蛋白具有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将HT-p 21细胞分为四组,实验处理分别为:(A)10%血清(serum),(B)10%血清+IPTG(可诱导p 21蛋白合成),(C)无血清+IPTG,(D)无血清(血清饥饿)。培养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如图1。

   

结果表明,在有无血清的情况下,IPTG均可通过诱导p21蛋白合成,导致细胞周期阻滞。
利用显微镜观察四组细胞形态时发现,B组的细胞肥大而扁平(细胞肥大是细胞衰老的标志),有明显的核仁,而其余三组细胞形态正常。将B组细胞放入不含IPTG,添加10%血清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结果大多数细胞保持衰老状态;然而在去除IPTG后,C 组细胞能够恢复正常表型。由此得出结论:在IPTG存在下,血清中生长因子是引起细胞衰老的必要条件。
后续研究发现,D组的HT-p21细胞和人体正常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经血清饥饿处理后都会处于静止状态(细胞不生长也不分裂),这与细胞周期蛋白D1水平低、TOR(生长因子可通过激活TOR通路促进细胞生长) 活性低等有关。在培养基中添加血清和低浓度阿霉素(DOX,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可抑制RNA和DNA的合成) 后,细胞中TOR活性升高,开始走向衰老。
总之,当TOR通路被激活,p21蛋白阻断细胞周期时,细胞就会发生衰老。(见图2)
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都是生物体的正常生命现象。TOR通路失活可能会延长生物体的寿命。事实上,胰岛素/TOR通路失活增加了从酵母到小鼠不同物种的寿命。TOR通路与许多年龄相关疾病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脏肥大、骨质疏松症、Ⅱ型糖尿病、肥胖、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听力损失、良性和恶性肿瘤等。因此,药物抑制这一通路可以延缓甚至预防这些疾病。
(1)细胞衰老死亡与___________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与正常细胞相比,衰老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本文提到的 ______________及教材中的_____________(各写出两点)。
(2)往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添加动物血清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动物细胞还需要放入___________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有人认为细胞衰老就是细胞生长停滞。你是否支持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中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修改“细胞衰老”的定义______________
(5)结合所学知识和文中的信息,解释“TOR通路失活可导致生物体寿命延长”的原因______________
2023-06-03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北京大兴精华学校高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6 . 日光温室内光质成分较露地有很大的差异,成为影响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重要因子。因此,生产上采取人工补光的方法改变日光温室内光质的成分。为了研究红光与蓝光对日光温室结瓜期黄瓜光合速率及光合产物运输与分配的影响,科研人员展开了以下实验。
(1)植物通过位于______________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并在叶绿体基质中将能量转化为_____________。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除光质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三个)。
(2)日光温室进行黄瓜的播种育苗,选取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分为三组,分别补充不同质量的光。具体方法是红光灯与蓝光灯安置于植株冠层上方约0.5m处(随植株高度变化调整),以不补光为对照组(CK组)。
①培养37天后,在盛瓜期选取长势一致的植株测量各组植物光合速率,结果如表1。
表1补充不同质量的光对黄瓜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处理


光合速率/μ.mol·(m²·s)-1

8:00

9:00

10:00

12:00

13:00

14:00

16:00

CK

补红光

补蓝光

12.8c

16.3c

14.2b

15.7b

17.3a

12.0c

12.1a

13.8a

12..8a

8.5a

9.2a

8.9a

8.9a

9.6a

9.1a

9.2b

10.8a

9.4b

4.5a

5.2a

5.4a

由表1可知,补充红光和蓝光可以_____________
②培养至30天时选择上数第6片功能叶(饲喂叶)套人薄膜叶室,注入等量14C混合气体,半小时后撤去叶室。7天后按照饲喂叶、上位果(饲喂叶上数第一个瓜)、上位叶(饲喂叶以上所有叶片)、上位茎(饲喂叶以上所有茎)、下位果(饲喂叶以下所有果实)、下位茎(饲喂叶以下所有茎)、下位叶(饲喂叶以下所有叶片)以及根系等8个部分分解植株,记录各部分的有机物干重,计算出14C同化物在各部分的分配量与分配率。实验结果如下表2。
表2补充红光与蓝光对饲喂7d后黄瓜植株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
处理

饲喂叶

上位叶

下位叶

上位茎

下位茎

上位果

下位果

总量

CPM x103 (CAP/%)

CPM x103 (CAP/%)

CPM x103 (CAP/%)

CPM x103 (CAP/%)

CPM x103 (CAP/%)

CPM x103 (CAP/%)

CPM x103 (CAP/%)

CPM x103 (CAP/%)

CPM x103 (CAP/%)

CK279.9c (31.4)12.4c (1.4)3.4c (0.4)82.9c (9.3)29.6c (3.3)33.0b (3.7)447.2c (50.2)2.1c (0.2)890.5 (100)
补红光478.2a (27.9)426a (2.5)14.1a (0.8)198.4a (11.6)92.4a (5.4)35.7b (2.1)838.4a (48.9)13.9a (0.8)1713.7 (100)
补蓝光450.4b (35.3)23.1b (1.8)6.0b (12.5)159.7b (12.5)62.6b (4.9)89.4a (7.0)474.7b (37.2)8.9b (0.7)1274.8 (100)
注:CPM和CAP/%分别为14C同化物在各部分的分配量与分配率
与对照组相比,补充红光时,14C同化物在植株中的总量增加,但在饲喂叶本身分配比例减少,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蓝光增加了饲喂叶自身对光合产物的截留量,使得更多的光合产物保留在饲喂叶片中,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将叶片切片置于电子显微镜观测了叶片单位细胞内的叶绿体个数及其超微结构,结果如下图。

   

注:1.CK     2.补红光   3.补蓝光   A.淀粉粒   G.基粒
由图可知,补充红光和蓝光都促进__________增加。同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补充红光时黄瓜叶片细胞内的叶绿体数及基粒片层厚度也明显增加。
(4)结合上述实验,为提高日光温室黄瓜产量提供合适的建议,并阐明理由______________
2023-06-03更新 | 2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北京大兴精华学校高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7 . 颐和园乐寿堂前盛开的玉兰是游客们不能错过的美景,从1963年至今,科研人员认真记录了这几棵玉兰从发芽、开花直至凋落的准确时间,经数据分析发现,随着气候变暖,玉兰的花期在相应提前,原本在4月初才绽放的花苞,在3月20日左右就已经绽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B.温度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C.温度可通过影响玉兰细胞中激素的含量而影响花期
D.玉兰树对环境温度不敏感导致其开花时间不断改变
8 . 豹子每次觅食羚羊都要花上好多心思,讲究策略,本来隐藏得很好准备突击时,一阵风过来可能所有羚羊就跑了,因为豹子身上有很重的气味,而羚羊嗅觉又很灵敏。豹子为了去掉自身的气味,它会找到羚羊的尿或其它动物的屎尿在地上滚动,身上沾上尿屎后再去攻击羚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豹子很重的气味和羚羊灵敏的嗅觉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豹子在自己领地活动范围大,通过扩大生态足迹宣示主权
C.豹子的种群数量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D.豹子身上的气味在调节种间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9 .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可通过针刺身体特定部位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针灸或电针刺激足三里(ST36)穴位,可引起肾上腺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和多巴胺(DA)增加,该应答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反射。
(2)细菌内毒素(LPS)可与免疫细胞表面TLR4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分泌炎症因子TNF,引发小鼠全身炎症反应。为了揭示针灸疗法缓解炎症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人员构建P受体感觉神经元缺失的模型小鼠P'。分别给正常小鼠和P'小鼠注射LPS,之后用0.5mA电针刺激小鼠ST36,检测TNF含量。据如图结果可知,电针刺激小鼠ST36,可缓解LPS引发的炎症反应,该作用效果依赖于具有P受体的感觉神经元,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3)膈下迷走神经作为传出神经参与P受体感觉神经元介导的缓解炎症反应。科研人员构建了光敏蛋白高表达于P受体感觉神经元的小鼠PC(光敏蛋白接受光刺激后Ca2+内流引起神经元兴奋)。为进一步证实抗炎症反应依赖P受体感觉神经元且与迷走神经有关,请从a~i中选择合适字母填入下表①~④中并预期实验结果。
组别实验材料处理1检测迷走神经动作电位频率处理2处理3检测
甲组正常小鼠______________极低甲1:______________注射LPS后,再进行同②的处理TNF含量
甲2:假手术注射______________,其他处理同上
乙组______________同上乙1:同甲1组同甲1组
乙2:同甲2组同甲2组
a.正常小鼠                    b.P'                    c.PC                    d.电刺激ST36                    e.光照刺激ST36
f.切断迷走神经                    g.破坏神经中枢                    h.LPS                    i.生理盐水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研究表明,NA、
A.DA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受体,α2-AR介导促进炎症反应,β2-AR介导抑制炎症反应。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图中补全针灸缓解炎症反应的调节过程。
2022-05-09更新 | 1110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生物试题
10 .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穗子的大小和穗粒数决定水稻产量。为阐明调控稻穗大小的分子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1)研究人员获得了穗子显著大于野生型的单基因纯合突变体1和突变体2。分别将上述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获得的F1的穗子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野生型,说明大穗为隐性性状。将突变体1与突变体2杂交,子代穗子大于野生型,说明两种突变体突变基因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通过测序发现,突变体1为Os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该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上。
(2)已有研究表明位于水稻6号染色体上的APO1基因与水稻穗子大小有关,该基因隐性纯合突变体3(APO1基因功能缺失)表现为穗子显著小于野生型,该基因显性纯合突变体4(APO1基因功能增强)表现为穗子显著大于野生型,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3)研究人员将等量的APO1基因分别导入野生型和突变体1的植株中,测定细胞中APO1 mRNA的含量和APO1蛋白含量,结果见下图。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为了进一步确定Os基因与APO1基因在同一通路发挥作用调控水稻穗子大小,请选择最佳的杂交实验方案,并写出预期杂交结果。
a.突变体1和突变体3杂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b.突变体1和突变体4杂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c.突变体1和突变体3杂交后F1自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d.突变体1和突变体4杂交后F1自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选择的杂交方案为_________,预期结果为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