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款?”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注],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注]鼎鼐:炊器,古时常用鼎鼐调味来比喻宰相治国,故以其代称相位。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朝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词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词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下片写词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本词语言晓畅,运用了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
2021-08-19更新 | 33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三开学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王昌龄

孤桐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注】①孤桐:指特生(独立生长)的梧桐,常用来指代琴。②秘:藏。③初古:上古,远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
B.颔联,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的高超,赋予琴声特殊魅力。
C.颈联,诗人运用通感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
D.尾联,宴席上琴声一曲尚未终,本在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了。
2.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1-05-0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大练习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 井冈山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1965年


注:①1965年5月毛泽东重访井冈山,写下该词。②五井碑: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总称五井。③古代曾云海绿:有人说,这里古代曾经是绿色的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和雄心。
B.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C.“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D.词的下片中“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
2.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维、保三州,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②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③涓埃:滴水、微尘,极言其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首联之中“西山白雪”乃作者虚写的远景,“南浦清江”为作者实写“远望”的近景,在虚实之间可见作者在成都生活期间郊游的惬意。
B.本首七言律诗的韵脚分别为“桥”“遥”“朝”“条”,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写法,句式工整而又富有音韵之美。
C.诗人在念及与亲人离散的同时,又深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D.尾联之中诗人写到“跨马出郊”的野望方式,并抒发了极目远眺之后内心生发出来的“日萧条”的悲痛之感。
2.作者不堪忍受的“日萧条”之感都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1-05-0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市普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调研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期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的《登高》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节登高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完全相同,本诗中没有《登高》中包含的国难家愁等。
B.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2.通过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6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面关于两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杜诗颔联通过写景,一个“自”一个“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对唐帝国中兴希望的渺茫。
B.陆诗颔联通过写景,壮怀激烈,渴望效法前人,上阵杀敌,抵抗金兵,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C.杜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之情。
D.陆诗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爱国热情。
2.两诗都写到了诸葛亮,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具体分析。
7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8 .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所,多指隐居之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是在景色明丽的傍晚,也给全诗奠定了一种明朗的感情基调。
B.“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实际上是说京城科举考试举行频繁,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C.颈联前半句实写送别时的天气环境,大雪弥漫蓝关,寒气逼人,后半句虚写朋友途经湘浦,耳听雁声,意味深长。
D.“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劝友人远涉江河,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诗人对友人的丰厚情谊由此展现。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宋】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①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②。斗城③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④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⑤。怀倥偬⑥。落尘笼。簿书丛。鹖弁⑦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⑧动。渔阳⑨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注】①五都:泛指北宋的各大城市。②鞚:有嚼口的马络头。③斗城:汉长安故城,这里借指汴京。④嗾:指使犬的声音。⑤冗从:散职侍从官。⑥倥偬:事多、繁忙。⑦鹖弁:本义指武将的官帽,指武官。⑧笳鼓:都是军乐器。⑨渔阳: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地。此指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回忆青少年时期在京城的任侠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是对这段生活的总括。以下分两层来写:“肝胆洞,……矜豪纵”是一层,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日常行为的“侠”。“轻盖拥,……狡穴俄空”是又一层,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性格上的“雄”。
B.下片开头“似黄粱梦”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过去的生活虽快乐,然过于匆匆,如梦一样短暂。
C.“思悲翁”,一个“思”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当年交结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锐气已销磨许多,然而也成熟许多。
D.全词叙事、抒情结合紧密,笔力雄健劲拔,神采飞扬,而且格律颇为谨严,句短韵密,激越的声情在跳荡的旋律中得到体现,两者臻于完美的统一。
2.本词上、下两片运用何种表现手法突出构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021-04-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西归将至仙人矶

辛弃疾

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注释:①这首小令写于公元1205年(开禧元年),是辛弃疾六十六岁被罢职离开京口时的作品。②奉祠:即拜奉宫观,无实职。③仙人矶:南京西南长江中一小岛。
1.对下列关于诗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这两句词人触景生情,由眼前所见景象联想到此地乃六朝人聚居处所,昔日兴盛繁华,如今斜阳草树,败坏衰落,心生感叹。
B.“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这两句中的“多风雨”让词人想停留也停留不下来,运用双关手法写出了客观环境的险恶,也隐含着词人的仕途困境。
C.“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的“沙洲中的双白鹭”是眼前所见实景。千百年来兴盛衰亡无人关心,词人通过沙洲中那双白鹭来表达心中的愤懑。
D.“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词人抖尽尘埃,也暗指抖落掉官场上的种种污浊,振作起来,不避风雨,轻松愉悦趁着秋凉踏上回家之路。
2.本词中,词人对国家命运、自身遭遇持什么态度?请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
2021-04-1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