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2 道试题
1 . 对《短歌行》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感叹人生短暂,联系全诗看,并无消极情绪。
B.尽管当时作者正在畅饮豪歌,却并没有排解掉求才立业的忧思与雄心。
C.“乌鹊”在此有自喻之意,“何枝可依”一句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创建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招纳贤才。
2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
B.“多病故人疏”写得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
C.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D.“松月夜窗虚”,以景结情。一则对上句“永怀愁不寐”进行照应补充,村托出怨愤难解;再则以迷蒙空寂的静夜之景,抒写心绪的空虚落寞惆怅。
2021-09-17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但都含有悲凉的情味。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2021-09-15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内心凄惨,说不出话,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款?”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注],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注]鼎鼐:炊器,古时常用鼎鼐调味来比喻宰相治国,故以其代称相位。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朝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词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词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下片写词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本词语言晓畅,运用了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
2021-08-19更新 | 33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三开学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下列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中的“闲”字用得巧妙,春草之“闲”衬托出人之悠闲。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收束)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2.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2021-05-0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王昌龄

孤桐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注】①孤桐:指特生(独立生长)的梧桐,常用来指代琴。②秘:藏。③初古:上古,远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
B.颔联,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的高超,赋予琴声特殊魅力。
C.颈联,诗人运用通感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
D.尾联,宴席上琴声一曲尚未终,本在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了。
2.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1-05-0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大练习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2.前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021-05-07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 井冈山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1965年


注:①1965年5月毛泽东重访井冈山,写下该词。②五井碑: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总称五井。③古代曾云海绿:有人说,这里古代曾经是绿色的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和雄心。
B.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C.“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D.词的下片中“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
2.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维、保三州,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②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③涓埃:滴水、微尘,极言其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首联之中“西山白雪”乃作者虚写的远景,“南浦清江”为作者实写“远望”的近景,在虚实之间可见作者在成都生活期间郊游的惬意。
B.本首七言律诗的韵脚分别为“桥”“遥”“朝”“条”,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写法,句式工整而又富有音韵之美。
C.诗人在念及与亲人离散的同时,又深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D.尾联之中诗人写到“跨马出郊”的野望方式,并抒发了极目远眺之后内心生发出来的“日萧条”的悲痛之感。
2.作者不堪忍受的“日萧条”之感都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1-05-0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市普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调研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