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

杜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暮春,诗人在夔州。大历三年,杜甫乘舟出峡,南下洞庭潇湘。②清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说文:丛,聚也,言鸳鹭与子丛聚而飞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描绘了巫峡暮春时节的景色,营设了一种空廓明丽的意境,含蓄蕴藉。
B.颔联写出了巫峡地界一年四季多风多雨的自然景况,表现了当地的气候特征。
C.颈联用“新暗”“欲红”写出柳与莲色彩的变化,呼应题目“暮春”这一特定季节。
D.尾联写洲渚之上鸳鹭挟幼鸟翻飞,又随意聚落在一处,反衬诗人自身处境。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

苗发

中岁分符典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

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

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

伯道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


[注]①分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一半作为信物。典:掌管。②伯道:指晋朝邓攸。邓攸避难时弃子保侄,后再无子嗣,死后学生为他服丧三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友人孙德谕告老还乡,诗人回忆孙德谕的仕途历程,曾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
B.颔联中孙德谕的心情与陶潜在诗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
C.颈联写分别时的场面,用字凝练,对仗工稳,景象壮阔,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D.尾联用典故,以晋朝邓攸之事言友人亦老而无子,只有远去万里之外的异乡投靠门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意境高远,对仗工整。
B.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所失的心情。
C.“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D.“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2.下列各项中理解正确的是(     
A.首联从传说落笔,暗指仙人骑黄鹤而去故事的荒谬不可信。
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信心。
C.颈联写登楼远眺,所写之景是想象之虚景。
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3.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A.首联借神话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B.颔联紧承首联,描绘了黄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远景。
C.颈联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树木凄凉、野草稀疏的萧瑟河岸景色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2021-04-1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冶城职业学校(奉新县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职高)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胡逸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房。②籯(yíng):竹箱。③灵台:此指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议结合,褒贬分明,在对比中凸显了胡逸老不同凡俗的淳厚家风和高雅品格。
B.正如蚌胎滋养出明月珠一样,有诗书家教和扶贫济困的德行,友人家必定俊才辈出。
C.于友人处盘桓,闲看山卧听水,山水之妙不仅悦人耳目,更能荡涤心灵,澡雪精神。
D.名为“题致虚庵”,诗句却无一处写庵,通篇着墨于表现和赞美庵主人的精神生活。
2.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麻平晚行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百年”和“千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寻戍道”而不得,只能靠辨听泉声而聊以自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C.颈联通过“涧叶”、“山花”等意象,呈现出天色已晚、光影难辨的境界,表达诗人无意于赏景而急于返乡的心情。
D.“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以景结情。
2.本诗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卢侍御赴河北

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注],田单空愧取聊城。


【注】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
B.颈联选用“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中间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由虚到实,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D.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
2.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注】①张十八助教:指张籍。助教,即国子助教。②薄:指日将落山。③偃:休息。④衣冠:指仕宦。⑤携手:指一同归隐。《诗·邶风·北风》有“携手同归”句。⑥淹:久,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作者既描写了景物,又刻画了人物,一静一动之间足见诗人的闲适恬淡之态。
B.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景物与生活中的棉絮和镰刀联系在一起,富有生活气息。
C.颈联写出诗人在赏完美景后放开怀抱、放浪形骸的情怀,不愿受世俗“衣冠”的约束。
D.本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不事雕琢,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浑然天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1-04-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寄题赵叔平嘉树亭

苏舜钦

嘉树名亭古意同,拂檐围砌共青葱。

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开户常时对君子,绕轩终日是清风。

盘根得地年年盛,岂学春林一晌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子以嘉树为名,意韵古朴深远,高树枝条轻拂庭檐,一片青葱。
B.烟霭之外,萧疏雨声中,亭内品茗、酣睡,悠闲自在,清雅可人。
C.终日清风绕窗,亭内与君子晤谈,侧面烘托出诗人高洁文雅的形象。
D.诗歌围绕嘉树亭,描写环境,叙写亭中生活,语言雅丽,境界开阔。
2.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2021-04-01更新 | 172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选科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悲凉沉郁。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无限情思。
D.整首诗写了个人的遭际,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迂回委婉,用质朴凝练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引发诗人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B.颔联中“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
C.“槛外长江__自流”一句与“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滕王高阁临江渚”,神完气足。
D.尾联运用了设问手法,以景结情,引得读者回肠荡气。物换星移,时光飞逝,滕王早已离去,只有栏杆外的江水依然滚滚向东流去。
2.“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传说王勃写到最后一句有意在__处留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走了。在座的人看了,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有人认为是个“空”字,有人认为是个“枉”字,也有人猜测是“云”字。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2021-04-0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二十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