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 井冈山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1965年


注:①1965年5月毛泽东重访井冈山,写下该词。②五井碑: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总称五井。③古代曾云海绿:有人说,这里古代曾经是绿色的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和雄心。
B.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C.“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D.词的下片中“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
2.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

杜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暮春,诗人在夔州。大历三年,杜甫乘舟出峡,南下洞庭潇湘。②清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说文:丛,聚也,言鸳鹭与子丛聚而飞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描绘了巫峡暮春时节的景色,营设了一种空廓明丽的意境,含蓄蕴藉。
B.颔联写出了巫峡地界一年四季多风多雨的自然景况,表现了当地的气候特征。
C.颈联用“新暗”“欲红”写出柳与莲色彩的变化,呼应题目“暮春”这一特定季节。
D.尾联写洲渚之上鸳鹭挟幼鸟翻飞,又随意聚落在一处,反衬诗人自身处境。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重阳

〔宋〕陈与义①

九日登临有故常。随晴随雨一传觞。多病题诗无好句。孤负。黄花今日十分黄。

记得眉山文翰老②。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江海满前怀古意。谁会。阑干三抚独凄凉。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本词为其晚年所作。②眉山文翰老,指苏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节登高是古代的传统。诗人也不例外,无论晴雨,诗人都会登高饮酒。点明其愉悦的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B.重阳节菊花怒放,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却因病写不出好诗,以致辜负重阳佳节,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C.下片用苏轼的典故,写重阳之美,进一步深化了辜负美景的遗憾,同时又反衬后文的怀古之意。
D.诗人对重阳美景而发怀古之思。结尾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无人会,登临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情感起伏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1-03-18更新 | 34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2.诗歌的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1-02-25更新 | 620次组卷 | 25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楚狂声:指楚国的狂人接舆的《凤兮歌》。接舆曾路过孔子的门口,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③“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上片反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
B.词的下片在批判轻重颠倒、是非不分的社会现实的同时,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
C.“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D.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
2.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2021-02-06更新 | 49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2020-2021 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两人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③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④乌帽:即黑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远山如女子的眉黛一般,翠绿绵长,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菊花清瘦杜秋娘”描写了菊花比美丽的歌妓还要清丽瘦弱的姿态,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C.“净洗”两句写词人打来清冽的井水将菊花插入绿玉杯中与友人共赏,从嗅觉上突出菊香,又暗合题目。
D.“吴霜”喻指白发,因为秋风强劲,哪怕词人戴着帽子也难以遮挡住满头的白发,抒发了人生迟暮之感。
2.请结合全词谈谈结尾两句“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的妙处。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④〔剑歌〕指孟尝君的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浩大空洞,苍凉萧索。这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B.“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以落日的余晖被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被奸臣谗邪所惑。
D.“鹓鸾”栖枳棘,“燕雀”巢梧桐,各得其所,诗人用反衬的手法诉说黑暗的现实:君子失意,小人得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概括。
2020-11-0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①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②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初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间,后官至礼部尚书。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②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和他的表弟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虽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但两人感情深厚,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彼此。
B.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相逢时的神情变化,细腻传神。
C.“语罢暮天钟”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天色的变化,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
D.本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再现了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
2020-10-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注:①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分:甘愿。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三、四两句描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其中“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本诗通过写登山所见的实景,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了情思,表达了心志。
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2020-10-1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二)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①公元757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②糟床,榨酒的器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叙事,交代了诗人迟暮之年因触怒皇上而被迫还家的窘境和郁郁寡欢的心情。
B.诗歌形象鲜明,既有仕途受挫、心绪复杂的父亲,又有“绕膝慰留、畏爷复去”的娇儿。
C.诗歌先抑后扬,结尾“足”“慰”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因禾黍丰收、家酿将熟而愁绪得解。
D.诗歌沉郁顿挫,于曲折层进的谋篇布局中表现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的感情。
2.这首诗刻面了诗人诸多的反常心理,请结合诗句说说这些反常心理的具体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