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芭蕾

贾志红

母亲和我一起泡脚是整个冬天最暖和的时候。记不清是哪一次了,母亲给我擦完脚,让我绷直脚尖、脚背,然后她说,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红儿长了一双跳芭蕾的脚呢。”说完,她抬起自己的腿,也绷直脚尖、脚背给我看,有些得意地说:“你看,咱俩一样。”

“长了一双跳芭蕾的脚”,此后这句话几乎出现在每个泡脚的夜晚。那会儿,我们借住在农村的小院子已经有些时日了,总以为住不了多久,或许政策一变,下放农村的母亲很快就能返回城市了呢。

我的父亲,一个年轻的地质队员,他从武汉的地质院校毕业以后分配到豫西,背着铺盖卷,也背着家族里一位长辈送的黑管,踏入了豫西的山山岭岭,带着罗盘和地质锤常年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父亲有时会在我们的小屋里吹奏他的黑管,那是母亲的快乐时光,她跟着节拍哼唱,在这旋律中忘记了被雪覆盖的麦田,忘记了去井台上挑水要走过一条结了冰的小路,也忘记了小屋角落里的粮缸中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米、面了。这个时候,她被父亲的音乐还原成了一个孩子,比我稍大一些,像我的小姐姐。我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她边哼唱边悄悄地绷直了脚尖和脚背,黑管吹奏出的旋律令她最大限度地想起了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

成年之后,我也在地质系统工作,走在父辈们勘探过的山山岭岭中,宛如逆着时间走进往昔。有一次在溪流之畔,我想起父亲和他的黑管,想象着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吹那支黑管。他鼓起腮帮,将高音区的嘹亮明朗送给掠过头顶的云朵,又凝神静气在中音区找寻最恰当的音符以便飞翔的鸟雀能够听懂,而低音区的沉浑柔美是要留给溪水的,溪水叮叮咚咚,参与了他的吹奏。我极尽所能地想象那支黑管在这山岭间、溪流畔所发出的声音与我听到过的山村小屋的旋律有何不同,却终究因为我对音乐的迟钝而始终没能想明白。青春的我站在大山深处,重重叠叠的山压迫着我、阻碍着我的视线,而陪伴过父亲的云朵、飞鸟和溪水在旋律中轻盈舞蹈,这旋律不是任何乐器带来的,它们属于自然和生命本身。它们接纳过一个吹奏黑管的青年,它们让那个青年以为自己的吹奏创造了这一切

那个时候回忆黑管是一件令我痛苦的事情,因为吹奏黑管的人已经离我远去了。他的生命终止在中年的路上。后来,我渐渐忘记了那支黑管,就像忘记了许许多多曾经做过的梦。

许多年之后,我也走在中年的路上。有一年我到新西兰看望儿子,那是11月,南半球的春天,到处花团锦簇。儿子与朋友们在客厅里聊天,我听着他们的谈话。令我走神儿的是海伦的话,她说她要去上芭蕾舞课。我听到这句话时,像多年以前我的母亲听父亲吹奏黑管时一样也悄悄地绷直了我的脚背和脚尖,仿佛有黑管的乐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触碰了一个梦想。

我小心翼翼地问年轻的姑娘:海伦,我,可以跟着你一起去学跳芭蕾舞吗?姑娘扭头看着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可以,学习班里有好几个中年妇女呢。

舞蹈老师是一位中年人,她来自俄罗斯。老师站在前排做着动作示范,学员跟着她学做一些基本动作。先是站好脚位:双脚完全外开,两脚跟相接形成一横线。然后摆好手位:手臂与手成椭圆形,放在身体的前面,手的中指相对,保留一拳的距离。然后,我们在老师的口令声中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动作。当第四个动作定格时,它已经是舞姿了。这个最初级的舞姿令我激动,仿佛遥不可及的芭蕾已经不再遥远,我触摸到了它高贵的身体。

我就这样站了好一会儿,沉迷其中。老师提醒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舞蹈的动作令我想起多年以前母亲在豫西小村庄去井台上挑水的情景。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的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我想,母亲是迷恋舞蹈的,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只是我不知道母亲的那种轻盈,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我以为的。

老师的身材肥胖却柔软得令人惊讶,舞姿曼妙,一招一式都令人想象她往昔在舞台上的风华。大概是为了更好地示范脚部的动作和用力吧,她裸着脚,我便看见了一双芭蕾舞演员的脚,没有足尖鞋装饰的脚。我看到了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我也看到了伤痕。那实在是一双丑陋的脚,骨节粗大,脚趾发黑,双脚的前三个脚趾几乎没有趾甲。她曾经是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优秀演员,芭蕾舞中不停的半脚尖和全脚尖的起落变换让老师的脚趾变形。如今她的腰身也变形了。她离开舞台很久了,不过,她从没有离开过芭蕾。

几个月以后,我在北京观看了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我的朋友老狄请我看的,他是一个芭蕾舞迷。那其实不是一个好时候,老狄的家庭正陷入一场民事诉讼中,开庭在即,结果不好的话,他可能会居无定所。

那天坐在剧院,他绝口不提家里的诉讼之事,就像那些烦心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只有耳畔的旋律,演奏着永恒之美。

舞台上的仙子们翩翩起舞,旋转、跳跃、伸展,光束下的王子和姑娘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玩具和舞蹈的盛宴。

我想起了并不久远的新西兰之行,想起了舞蹈老师说过的话: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就是芭蕾。

也是人生。

(有删改)

1.对母亲的舞蹈,第③段中作者说“我知道”而第⑨段又说“我不知道”,请对此加以分析。
2.作者为什么花费许多笔墨抒写父亲在溪边吹奏黑管,请对此加以分析。
3.分析“芭蕾舞老师”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的结尾说:“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而另一个版本是:“这就是芭蕾。或许这也是人生。”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好?请对此加以分析。
2021-05-11更新 | 23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

蒋冬梅

①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②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③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④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乌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⑤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事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⑥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几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⑦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⑧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⑨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⑩师父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⑪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⑫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⑬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⑭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只有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⑮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扶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准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⑯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⑰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傅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⑱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⑲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⑳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㉑“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㉒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注: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或称渔),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习俗),极富民族特色,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小说第⑤段的场面描写。
2.结合文本,分析“鱼把头”这一群像的特征。
3.小说的结尾没有交代是否能捕到大鱼,这样结尾有什么妙处?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第⑧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白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在一年的三个季节里,我和母亲把这一百零四棵白菜从娇嫩的芽苗,侍弄成饱满的大白菜,我们撒种、间苗、除草、捉虫、施肥、浇水、收获、晾晒……每一片叶子上都留下了我们的手印……但母亲却把它们一棵棵地卖掉了……我不由得大哭起来。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⑾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⑿“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⒀“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⒁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⒂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⒃“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⒄“娘,”我哭着说,“我……”

1.请紧扣“挤”字,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2.赏析文中“老太太”的动作描写的表达作用。
3.文中两次描写母亲的眼睛,试加以赏析。
4.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60字以内)。
2020-11-19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戏神

刘建超

①常河在老街唱戏,常河唱的戏是地方戏,叫曲子。曲子戏源于清末年间,从老街民间踩高跷曲演变而来,不过百十年的光景。老街是曲子戏的发源地,因老街人爱听曲子戏,被称为曲子窝。曲子戏的调门也都是几代曲子艺人从老街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读书声、吵骂声、哭诉声中提炼出来的。曲子一响,忘了爹娘。可见老街人对曲子的痴迷。

②常河最擅长的是哭戏,在曲子代表戏《卷席筒》里,常河饰演小仓娃,小仓娃在大堂上诉冤那一大段八十五句的“哭诗调”,最让老街戏迷魂魄出窍——

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你稳坐在察院

我把这前前后后

左左右右曲曲弯弯

星星点点一点不留一齐往外端……

③常河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就是戏园子里没有扩音设备,常河照样能让剧场里坐在每个角落里的戏迷听得清清亮亮,舒舒坦坦。尤其是最后一句的甩高腔:我的大老爷呀,你看我浑身上下,上下浑身都是冤哪——更是伴着叫好声、掌声和泪水飞舞。

④有人说常河唱得好是因为常河敬拜戏神。有人看见常河在唱戏前总是要恭恭敬敬地对着戏神的画像作揖敬拜,十分虔敬。常河拜的戏神是谁?有人说是汤显祖,有人说是曲子戏的创始人朱天水。现如今的老街人谁也没有见过。

⑤老街有个传说:老街有个富商的女儿貌美如仙,却患上忧郁症,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闭门不出,家人多方求医不见好转。有人建议富商带着女儿去听常河的戏。富商虽然不情愿,无奈之下也只好试试,便让家人硬把女儿带到了老街戏园子。谁知,常河的戏一开场,女儿就随着常河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如醉如痴。戏散场,女儿竟然在老街小店里喝了两碗“不翻汤”,到家里一觉睡到天亮。富商的女儿相中了常河,非要以身相许。这个传说没有经过考证,不过富商连包了十场戏却是真的。

⑥常河唱曲子是卖了命的,每次唱完“哭诗调”,汗水都会溻透戏服。管理服装的云袖姑娘,不管戏啥时候散场,都要把常河换下的戏服洗过晾干熨烫,收拾停当。一来二去,常河和云袖有了交往,几年后两人成亲。

⑦常河和云袖的儿子常小河八岁那年,老街的剧团散了,剧团的人各找门路。常河和云袖在老街开了间馄饨铺,生意不好不坏,勉强维持生计。

⑧有人建议常河在铺子里唱戏以招徕客户。常河说,曲子是艺术,我又不是个卖唱的。日子清贫,常河两口子却很踏实。有闲暇,常河就教儿子常小河唱曲子。儿子极聪颖,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参加省电视台的戏曲大奖赛,获得了少年组的第一名。

⑨常小河考入京城的一所戏剧学院;常河的媳妇云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家里的负担一下子沉重起来。

⑩一天傍晚,常河当年的同门师弟登门拜访,言语支吾,心不在焉。常河说,师弟,有话直说吧。

师弟磕磕巴巴地说,汝州有个老板的父亲去世了,正办丧事。去世的老人是个曲子迷,当年听过常河的戏。老板想请常河去唱一场,给两万报酬。

搁在往日,常河非摔了杯子和师弟翻脸不成。看着重病在床的妻子,常河应允了:只要不在老街唱,我去。

灵棚搭在街口人来人往的热闹地界,排场很大。

戏台子搭建在灵棚的对面。看热闹的人不少,乱哄哄的。

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常河一亮腔,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有懂戏的人立马就认出了常河,消息传开,街里的男女老少都跑出来看热闹。

常河的“哭诗调”唱得看热闹的人泪流满面,让出丧的人愈加悲痛。办丧事的老板长足了面子,多给常河塞了一万元。

常河回到家里,把钱拿给妻子看,咱有钱看病,有钱供儿子读书。你安心养病,咱这个家塌不了。

常河洗漱过后,对着戏神的画像默默不语,泪水直流。

有了开头就收不住了,来请常河去唱红白喜事的人越来越多,价码也越给越高。常河来者不拒,只是有一条,绝不在老街唱。

常小河在京城举起全国的戏剧梅花奖奖杯的时刻,他的父亲常河在老街訇然倒下。

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常小河在父亲的葬礼上,唱起了催人泪下的“哭诗调”。

送走了父亲,常小河在父亲常常敬拜的戏神像前深深地鞠躬,那戏神的位置摆着父亲常河的照片。


[注]①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1.“哎嗨——我的大老爷呀”在小说中出现三次,请分析其作用。
2.本文从第⑨段开始以频繁分段的方式叙述情节,请分析作者的意图。
3.本文第㉑段“訇然”一词很有艺术感染力,请结合全段加以赏析。
4.常河父子敬拜的戏神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0-05-2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每一份想家都骨瘦如柴

罗强

①京昆高速太原到阳曲之间,松庄收费站的路口,黑虎坐在地上,大口喘气。车来车往,黑虎在犹豫,它不知道,接下来,该是向左,还是向右?

②一辆宝马飞驰而至,车窗半开,女主人抱着一只吉娃娃,在惊讶好奇的眼神中,黑虎落寞的神态,刹那就让人的心疼得紧。

③不知道该往哪一边,黑虎没有任何参考,它站起来,抖了抖精神,拖着疲惫羸弱的身躯,朝着左边的路踱步而前……

④从清晨,到下午,黑虎一直在走,月亮出来了,黑虎还在走。

⑤没有休息,不敢停歇,心中装着家,世界再远,也不是天涯,朝着回家的路,黑虎努力向前。

⑥可是,两天后,它却发觉走错了方向,又累又困的黑虎快要崩溃,却没有犹豫,又掉头往回走,又是两天过去了,它回到了松庄收费站的路口。

⑦黑虎是一只流浪狗,7年前的春天,不到一岁的它流浪到太原市小店区师范街社区路泽苑小区门口,饿得摇摇晃晃,保卫室李队长和同事喂饱了它,从此,它就成了小区里吃百家饭的居民。

⑥谁家外出吃个饭,都会带回肉、骨头给它。黑虎特别通人性,从不扑上去抢东西吃。院里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喜欢黑虎,老人们出去散步,黑虎就送到路口。孩子们追它、拽它、骑它,它从不恼,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⑨它可爱,它忠诚,外面的生人进了院子,黑虎总是一步不离紧跟着,直到小区的居民来接了人,黑虎才会转身离去,不管是保安,还是居民,都十分喜欢黑虎。

⑩但黑虎只是一只狗。

一年前,刚生完小狗的黑虎跟小狗仔玩,外面一位生人进院时,黑虎扑上去就咬,幸亏咬得轻,值班室的人集资赔了对方500元钱。

担心黑虎再咬人,值班室李队长把黑虎送到晋阳湖,两天后,黑虎就回来了。李队长又开车把黑虎送到了清徐,5天后,狗窝还没拆,黑虎又回来了。

今年5月中旬,护仔的黑虎咬伤了院里的一位老人,老人一家没有说什么,提醒值班室保安要看紧它。

李队长和保安们都挺过意不去的,再通人性的狗也有兽性的一面,如果万一扑倒谁人家骨折了,用得上万元,谁负得起?更何况,黑虎的身长约1米,本就属于城市禁养范围。

这是黑虎第三次被遗弃。

黑虎是被李队长和同事老申送走的,路上一个多小时,它听话地趴在越野车后备厢,没有叫唤,也没有朝车窗外看。

李队长两人从长风东街上高速,经阳曲,向东,出了盂县南高速口后,又向前开出老远,越野车停了下来。

陪黑虎待了一会儿,李队长和老申上了车,一脚油门,越野车就飞速地逃。瞄了一眼倒车镜,黑虎在车后狂追,老申流着泪,不敢回头……

尽管被骂,被打,被遗弃,可是黑虎还是要回家。

一百多公里,黑虎倔强地行走,二十多天过去,车的声音和气味早就淡了,一开始或许还可能帮它辨路,到后来,只能凭它的方向感。

从太原到盂县的高速路是太阳高速,属于京昆高速的一段。在太原到阳曲一段的分岔口较多,如松庄站、杨家峪站、丈子头站、阳曲站等八九个收费站。过了阳曲,至县南高速出口,一路就没有岔口了。其中,回程中最难走的是阳曲收费站附近一段“互通”,这个“互通”是太阳线、大运线的交汇处,经常有司机在这儿走错路口。黑虎能过高速互通,太不容易。

高速公路上,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黑虎找一回食物,必须下高速,沿线有乡镇村子,至少得跑到两公里以外。

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帮它找到回家的路,强烈的思念已超越一条狗的本能。

七月的一天下午,一只脏兮兮的大黑狗从外面进来,兴奋地在地上打滚儿,尾巴摇来晃去…

是黑虎!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声音里充满兴奋和不可思议。对面居住的居民老王,听到动静后高兴地剁肉,装上它最爱吃的生鸡蛋。不一会儿,看黑虎的居民越聚越多,带来的牛奶就堆了二十来袋,还有鸡蛋、鸡骨头。黑虎走的时候胖胖的,回来时瘦了一圈儿,身上的毛都裹着泥,支棱着。

不过在那天下午,它不动也不吃,就在保卫室门外卧着,两三天后才开始进食。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那是累着了,是真累。

二十五天,一百多公里,黑虎经风吹雨打,烈日炎炎,不知道绕了多少弯路,只因内心深处对家的挚爱,回到了家。有人说这是电影电视里才能看到的传奇,有人说它是现实版的《灵犬菜西》,也有人说它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回来的这一个月里,黑虎看家护院、陪着孩子玩。原来什么样还什么样,惟独对3次送它走的李队长,不再像以前主动过去撒欢儿亲近,也不进值班室里。李队长命令黑虎过来,黑虎往前走一步,离着一米远的距离就站住不动了。

故事也许并未结束。

身为保安队长的李队长,清楚地知道清查流浪狗的行动正在进行,而且,黑虎在这一带太有名了。黑虎会被抓走吗?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他能怎么办呢?黑虎会急叫着拼命挣扎,还是不再叫唤,也不挣扎,趴着不动呢?

其实有一种思念,叫黑虎。城市很大,交通发达,我们却找不到了家,不愿意被遗弃,却又无法再回去,沉陷于迷茫之中的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黑虎,身体日渐发福,无法忘记过去的内心凝固了伤,只有思念,愈发骨瘦如柴。

1.小说开头部分采用倒叙的手法,请对此加以赏析。
2.第①段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3.阅读第段、第段画线句,分析黑虎的心理状态。
4.评析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